来源:光子星球(ID:TMTweb) 作者:文烨豪 编辑:吴先之
2月18日,爱奇艺发布2024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财报显示,2024年第四季度,爱奇艺营收为66.1亿元,同比下降14%;全年营收292.3亿元,同比下降8%。尽管第四季度保持了正向运营现金流,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其盈利能力的急剧下滑,依旧让人触目惊心。
与此同时,2024年第四季度,爱奇艺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净亏损5880万元,去年同期则是6.8亿元的净利润。全年来看,爱奇艺净利润也大幅缩水——从2023年的19.3亿元降至2024年的7.641亿元,下降幅度接近六成。
从这份财报来看,2024年的爱奇艺仿佛在十字路口徘徊——曾经的“爆款制造机”,在过去一年内未能推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现象级作品。与此同时,腾讯视频不断推出全民热议的爆款剧集,优酷亦不断跑出黑马之作,而留给爱奇艺的,则是数据所呈现出的残酷现实。
好在,面对此番挑战,爱奇艺并没有停滞不前。曾被长视频平台视为“边角料”的微短剧,成为了爱奇艺第四季度最大的亮点——从“短剧场”的匆忙上线,到与红果短剧的深度联姻,爱奇艺已然成为了爱优腾三兄弟中,最渴望拥抱微短剧的玩家。
爱奇艺所面临的困境,正是整个行业结构性变化的缩影。而其“长+短”生态的战略,究竟能否成为破局之道,还是仅仅是饮鸩止渴?这一切,尚待爱奇艺给出最终答案。
01
走入爆款真空期
爱奇艺去年的境遇,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财报显示,爱奇艺的核心盈利渠道,在2024年出现萎缩——会员服务收入年减13%,在线广告服务收入年减8%。第四季度则更甚,会员收入同比下降15%,广告收入则同比下降13%。
而爱奇艺盈利能力的滑坡,直指长视频行业的核心矛盾:爆款逻辑的不稳定与“潮汐用户”的脆弱性。
一直以来,通过爆款作品圈住用户,已是长视频玩家们熟得不能再熟的打法。基于此,平台们竞相砸钱生产、押注“现象级”内容,借由爆款所制造的热点做大营收。
爱奇艺曾是此番打法的受益者。早在2023年,爱奇艺CEO龚宇就曾将以爆款工厂自述,指出爱奇艺已从能够打造爆款转变为了稳定输出爆款。而随后《狂飙》的大爆特爆,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爱奇艺的故事。
然而,进入2024年,爱奇艺的爆款故事可谓“戛然而止”。尽管偶尔有诸如《唐朝诡事录之西行》《我的阿勒泰》,以及综艺《喜剧之王单口季》等亮点出现,但真正配得上“现象级”三个字的作品却寥寥无几。
其中,制作精良、剧本不俗的《唐朝诡事录之西行》作为爱奇艺第14部内容热度值破万剧集,在豆瓣亦取得了8.6的高分,但在热度、全网讨论量等方面,完全无法对标去年腾讯视频的《繁花》《庆余年2》《玫瑰的故事》等作品。而《我的阿勒泰》虽有着较高讨论度,奈何其只是一部迷你剧,缺乏《狂飙》式的长尾效应。
在财报中,龚宇亦坦言:“自2024年11月下旬以来,我们推出了一系列大片,推动了业务表现的强劲反弹。”其所谓的“挽尊”节点来得如此之晚,某种意义上亦是对全年作品表现不佳的印证。
而爆款真空期所造成的内容缺乏,有如蝴蝶振翅,随即在会员、广告层面引发“风暴”。
在玩家们“爆款逻辑”的长久灌输下,现阶段长视频赛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像是“爆款租赁市场”——一部分会员虽认可内容,但并不认可平台,因此即便充值平台会员,亦只是对爆款内容的“单次付费”,而后便会习惯性地取消会员订阅,仿佛潮汐般反复涌退。
所谓的“潮汐会员”,本质上是平台内容池有限、缺乏持续吸引力所致的结果。用户的粘性不足,意味着平台无法从单纯的爆款中获得长期回报。要想打破这一循环,爱奇艺必须持续、稳定地输出高质量的作品,奈何爱奇艺知其“病灶”所在,却难以承担相应的“治疗费用”。
这背后,是长视频内容成本刚性与收入弹性失衡的矛盾——爆款需要天价投入,但成功率不可控;收缩内容开支则加速用户流失。即便是去年一度“四连爆”的腾讯视频,年末的重磅剧集《大奉打更人》亦有着一定程度的“翻车”。
财报显示,2024年,爱奇艺内容成本157.1亿元,同比下降5%。这意味着,处在降本保盈利节奏里的爱奇艺,似乎并不愿为了博上限,陷入“赌爆款单剧”这一“成本陷阱”。
面对其“副作用”,爱奇艺则祭出了两大对策,一是优化会员服务,二是全面拥抱微短剧。
02
对会员“动刀”,榨取存量价值
讲述着爆款故事的这些年,爱奇艺一直试图通过提价,撬动会员价值——从《赘婿》到《人世间》,再到《狂飙》,会员提价总是如影随形,试图最大化“爆款效应”所带来的收入流。
在当时来看,此番打法无疑是最直接、最高效的盈利方式。然而,随着爆款周期消退,由此支撑的盈利增长亦变得疲软。2024年,爱奇艺不再公布本季度会员数量,或许亦同会员数量的波动有关。
在此背景下,爱奇艺会员服务调整逻辑逐渐从“爆款时代”简单粗暴的提价,转变为爆款真空期,覆盖留存、限制共享会员、会员分层等环节的精细化运营。
去年,爱奇艺对会员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重构——曾经错综复杂的多个会员类型(如Fun会员、小说会员、学生会员等)被精简、整合成5款针对不同需求的会员套餐。
诸如小说等“功能型订阅”权益,被爱奇艺整合进主力会员体系,从而用复合权益施展消费分层——面对价格敏感群体,用广告换低价;针对高端用户,则端出“加更礼免费看”“4K家庭影院”等权益,让月薪3000的工厂青年和年薪百万的高管,在同一个内容池里支付差异化的入场费。
与此同时,爱奇艺亦拿出了“技术封堵+亲情卡疏导”的组合拳,回收因灰产而流失的用户价值。
为了遏制共享账号泛滥,爱奇艺于去年11月推出新规,规定会员账户可在5台设备上登录,但同时播放设备数仅限1台,以此打击共享行为。
一面是堵,另一面则是疏。新规推出后,爱奇艺亦推出了黄金会员亲情卡,为用户提供了“合法”的共享选项。黄金会员可加8元为家人开通亲情账号,从而享受相对独立的会员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在爱奇艺新规颁布后不久,腾讯视频尾随其后,将累计5台设备登录、2台设备同时播放的新会员权益调整为累计3台设备登录、仅1台设备同时播放。用户若想绕开限制,只能多花钱,充值SVIP会员。
在财报中,龚宇表示,从2024年底到2025年初,爱奇艺订阅会员数量大幅增加。只是,龚宇将其归因为“更多热门作品的发布”,但其会员数量的增长,或许更多同会员服务的调整有关。
只是,诸如打击共享账号、限制同时观看等打法,本质是对存量用户的“透支”——当增量因爆款真空、用户被短视频虹吸而逐渐枯竭,就把存量用户的价值密度做到极致。
因此,会员服务的优化,短期内或许能为爱奇艺带来些许喘息,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会员增长,但问题的根源并未得到有效解决。从长远来看,若想重回巅峰,爱奇艺还需引入更多变量。
03
“二次创业”,押注微短剧
当长视频赛道陷入绞杀,爱奇艺选择拥抱新变量,将砝码押向短剧。
在此之前,爱奇艺虽曾通过改造“随刻”等产品试水短剧赛道,但或许是危机感还不够,这些小打小闹的尝试并没有激起太大的波澜。
然而,随着去年下半年,红果短剧用户单日使用时长超过爱优腾,外加爱奇艺自身逐渐走入泥潭,其终于意识到,“追剧”并非唯一,更多用户需要“刷剧”。
因此,去年第三季度,爱奇艺通过“长+短”逻辑正式进军微短剧。随后,爱奇艺通过“会员免费+70%分账”的模式,快速拉拢短剧公司以及用户。而财报显示,2024年第四季度,爱奇艺微短剧内容库已扩容至超万部。
短剧的爆发本质是“反长视频逻辑”:单集成本不足10万元,拍摄周期7-15天,若押注成功,单剧ROI可达10倍以上。与成本动辄几千万、上亿长剧相比,短剧无疑是低风险、高杠杆的游戏。
而爱奇艺祭出70%的高分账强攻市场,既是对腾讯视频、优酷提高分账周期、比例的回应,亦想用平台流量置换内容供给,以此提升广告填充率,撬动广告营收。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月,爱奇艺宣布同红果短剧达成合作,在IP联合开发、联合出品、成品内容授权等方面切入,构建跨平台短剧生态。
从双方调性来看,爱奇艺与红果的用户画像亦存在天然互补,前者覆盖一线城市成熟用户,后者下沉市场占比则超60%。而红果短剧手握大量网文IP改编权,爱奇艺则具备影视化开发能力。这在短剧赛道朝着精品化发展的背景下,确实有故事可讲。
只是,从长期来看,如何处理利益分配,以及在版权、收入模型上找到最优解,仍将是摆在爱奇艺和红果面前的重要议题。
而对爱奇艺而言,短剧内容的“大水漫灌”虽能补充其内容库,但未能解决长视频平台的矛盾——当用户为内容而非平台付费时,玩家们该如何构建真正的竞争壁垒?一个简单的例子,若用户仅是为了短剧充值平台会员,那何苦选择爱奇艺,而非主打免费逻辑的红果。
因此,短剧不是爱奇艺“灵丹妙药”,更像是其掩盖长视频焦虑的“缓释胶囊”。而前方有抖快的降维打击,后方有优腾芒的贴身肉搏,这场转型亦注定血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