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定焦(ID:dingjiaoone) 作者:金玙璠 编辑:魏佳
在车圈,后来者“掀桌子”并不新鲜。
十年前,特斯拉推出Autopilot(驾驶辅助系统)教育市场,十年后,比亚迪7万多的车就有高阶智驾。
在此之前,多数搭载智驾的车型要20万以上。
过去两年,以性价比著称的比亚迪,热衷在年初大降价。2025开年,比亚迪没有降价,而是全系免费上智驾。下到7.88万元的海鸥,上到24.98万元的宋L EV,以及比亚迪旗下品牌腾势、方程豹、仰望等都会覆盖。
用智驾免费代替降价,无异于一场更惨烈的价格战。智驾技术的高溢价被打下去了,甚至不能直接变现了。
2月10日的发布会上,比亚迪高举“全民智驾”大旗,公司股价随后上涨20%以上,市值暴涨近200亿,时隔两年半后重返万亿市值。
第二天,特斯拉、赛力斯的股价都跌了。
这可能是资本市场对智驾赛道的一种误读。有关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投资人表示,比亚迪“天神之眼C”的基础功能是高速、快速路的智驾,也就是说,它下放的是高速NOA,不等于25万以上问界M系列的城区智驾和智能座舱,马上就失去溢价。
比亚迪和鸿蒙智行,一个靠规模摊薄成本,一个用生态重构溢价,智能驾驶赛道允许两种甚至更多生存模式。就在比亚迪把智驾车型打到10万以内的同时,问界M9系列宣布连续10个月登顶50万元级豪华车销量第一。
3天后,比亚迪港股股价有所回落,2月13日收于339元/股,市值9862亿港元。
市场终将回归理性,比亚迪下放智驾的行业价值在于,消费者和车企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智驾?
有从业者打了个比方:之前车企的思路是,要装就装全屋定制(采购最好的智驾方案,因为用户最买账),现在,比亚迪的天神之眼C就像是宜家,提供了另一个选择——买点家具简装能住就行。
01
争夺智驾话语权
过去几天的中国智驾圈热度空前,车圈大佬轮番发言,背后争的是智驾的定义权。
王传福称比亚迪的智驾是“全民的智驾”,“好技术就应该人人可享”。
第二天,华为车BU(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单元)董事长余承东隔空“喊话”,“智能驾驶凑合能用与好用并安全,是完全不同的境界!就像打电话有网就行,上网就需5G!”
言外之意,华为的智驾是5G,比亚迪的天神之眼C是“有网就行”。
图源 / 余承东微博
同一天,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也在社交平台称,“智能驾驶不是一场秀,实践出真知”。
在这场发布会之前,比亚迪在智驾上是领先还是落后,腾势N7和问界M7的智驾表现谁更好,很多人并不清楚。但2024年一则关于王传福说“无人驾驶是忽悠”的视频传播很广。同一年,问界一炮而红,给它提供智驾方案的华为出圈了。
外界形成了一种观感:比亚迪不重视智驾,华为是智驾赛道头部玩家。
问界之后,越来越多车企想靠华为智驾这块金字招牌卖车,而且要把车卖上价钱。
一位计划买车的从业者对「定焦One」表示,年前专门看了智驾车型,基本都在20万往上,以为智驾普及到10万起码还要两年,没想到比亚迪直接从七八万就有了。
比亚迪的策略是:全系标配高阶智驾,而且免费。智驾不再像以前一样是少数人的玩具。
比亚迪的智驾系统名称为天神之眼,分成A、B、C三个版本。定位依次降低,A主要用于仰望,B用于腾势、海洋王朝部分车型,C主要用于王朝和海洋。
三个版本能力差异比较大。做个类比,C版本接近新势力之前的Pro或者偏低;B版本介于新势力的Pro和Max之间;A版本相当于Max,也就是新势力的高配。当然,实际效果如何还需体验后再下结论。
具体来看,比亚迪最低配的C版本(DiPilot 100),没有城市NOA(领航辅助驾驶),支持高速和快速路的领航、代客泊车、城区记忆路线。不过,硬件可以支持其升级到城市NOA,乃至“全国都能开”,升级后与行业所说的“高阶智驾”持平。
B版本和A版本才有城市领航功能。其中,天神之眼B(DiPilot 300)配备单激光雷达,支持全国无图领航,以及易三方泊车;天神之眼A(DiPilot 600)配备三个激光雷达,支持全国无图领航,易四方泊车。
相关从业者张大剩称,比亚迪实现与华为一样的城市NOA的车型也要20万以上。
这和很多人想象的“科技平权”不完全一样,但不得不说,比亚迪用了一种很高明的宣传方式。
自动驾驶分级图
智驾的全称是智能驾驶,但怎么定义没有明确过,目前普遍是L2级的辅助驾驶。张大剩称,从最早的LCC高速领航到现在的城区NOA在官方定义下都是L2。
L2级也分高低,之前的智驾是华为定义的,有城市NOA、有代客泊车功能才叫高阶智驾。只有跟车和AEB功能的,只能叫L2驾驶辅助。
现在比亚迪站出来了,要和华为争智驾的定义权,把没有城市NOA的天神之眼C方案也叫高阶智驾。
它的底气不是自己的智驾水平更高,而是一年卖出几百万辆的体量。比亚迪2025年定的销量目标是500万辆。
比亚迪的免费策略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此前大部分车企对智驾的收费模式无外乎三种:买断模式、订阅模式(按月/年)、包含在车价内。高阶智驾的价格一般在2到3万。
现在比亚迪开创了一种新模式:免费赠送。“好不好用的,你试试也行,用的人多了,比亚迪所说的智驾自然就普及了。”张大剩称,C版本覆盖了绝大部分用户敢使用智驾的场景,把感知最强的功能做成了标配,目的是形成“够用”且“够便宜”的智驾标签。
02
华为第一个急了
很多人说余承东“急了”,是因为比亚迪把智驾的价格打下来了。
其实不然,虽然比亚迪把智驾车型打到10万以内,但不影响问界M9系列连续10个月登顶50万元级登顶豪华车销量第一。
“比亚迪的天神之眼,其实并不会和当前搭载华为智驾ADS 3.0的车型形成太大竞争,毕竟最开始为智驾买单的人,是兴趣爱好更大的一群人,更在乎体验。”张大剩称,余承东真正着急的,是车BU的业务后面怎么推。
华为车BU有单独盈利的需求。华为2019年设立车BU,明确宣布不造车,要做智能汽车时代的供应商,智能驾驶系统ADS是其核心业务。
2021年,华为终端打造出“智选车”这种深度合作的模式:汽车设计、定义开发和销售都由华为主导,相关车型也会指定搭载车BU的部件。随着合作伙伴增多,“智选车”模式更名为鸿蒙智行。
此时车BU和鸿蒙智行并存。
2024年1月,华为注册独立公司引望(深圳引望智能技术公司),将车BU及相关人员资产注入。2025年1月1日,华为车BU完成拆分,其资产引入引望。
引望之所以独立运作,是为了进一步表明华为不造车的原则,吸引更多合作伙伴。但为了强化消费者端的影响力,车BU的智驾方案命名为“华为乾崑”。
问界之后,华为车BU分别与奇瑞汽车、北汽蓝谷、江淮汽车推出智界、享界和尊界。2024年,车BU实现盈利。
现在,广汽和之前不愿意出卖灵魂的上汽,都与华为合作了。一汽也是华为的潜在合作伙伴。
当比亚迪定义的智驾铺开,“广大用户多了一个性价比智驾的选项,那华为的智驾方案可能会受影响”,张大剩称。
回顾一下华为智驾是怎么出圈的。张大剩总结,大家做的都是L2,全场景智驾也就是所谓的L2.99999,是华为智驾真正出圈的东西。因为它可以实现“点到点”的全程智驾,车库泊车等封闭场景可以实现人离开车自己停到车位的操作。
所以,车企用华为的方案就可以标榜“我有智驾”,用其他家的方案,用户就默认是“鸡肋”,不会买单。
如果比亚迪的天神之眼C让用户意识到,除了LCC的传统配置、好用但贵的华为智驾以外,还有“性价比智驾”,“那华为BU的目标客户群就小了,高端、豪华品牌还会买单,但平价品牌可能选其他供应商的性价比方案。”张大剩称。
随之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智驾供应商赛道会出现更多竞争者。
现在为什么这么多车企和华为合作?张大剩称,因为车企自己做太费钱,市场上能买的方案又太少,除了Momenta(上汽智己是代表),就是大疆智驾(上汽通用五菱是代表)。
Momenta是国内获得车企量产订单最多的智驾企业。国证国际调研报告显示,比亚迪天神之眼三个版本采用内部自研和Momenta方案。
大疆走的是平价可用路线。“类似的方案,以前车企不买单,所以做的企业少,如果未来这个市场有空间,必然有公司入局。”张大剩称,做一个95分的方案很难,做一个七八十分的方案,依托现有的技术和人才池,没有那么难。
他打了个比方,鸿蒙智行是华为车BU的样板房,虽然房子不是华为造的,但人们最有感知的部分是华为为全屋定制的精装修。华为车BU希望把自己的装修卖给更多车企,但比亚迪的天神之眼C就像宜家,提供了另一种选择——买点家具简装能住就可以。
还会不会有人做全屋定制?当然有,但全屋定制的品牌溢价可能会缩水。
03
电动化和智能化是两场仗
余承东说,智驾“能用”和“好用”是不同的境界。的确。比亚迪的智驾功能到底怎么样,还需体验后再下定论。
不过,按照过往的表现看,有从业者表示,比亚迪最大的短板在智能驾驶,此前,它高阶智驾车型的销量很低,主要是方程豹、腾势、仰望这几个高端品牌。
国证国际在研报中的判断是,比亚迪在城市NOA等更高级的智驾上,仍有不足,华为、理想、小鹏等头部智驾公司的领先优势依然明显。头部车企已经逐步实现“车位到车位”功能。
比亚迪布局智驾相对较晚,虽然2021年就开始积累智驾人员,但直到一年后也只有100人左右,进入2024年,团队迅速扩充到4000人。
“今年开年就全系上智驾,比亚迪是赶在特斯拉的FSD智驾入华之前,先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关注新能源汽车的投资人李顺称,比亚迪智价上车的节奏超过很多从业者的预期。
日前,特斯拉表示正积极推进FSD(驾驶员监管版)在2025年进入中国市场。
不过,李顺强调,行业更关注比亚迪低配的天神之眼C,因为它能直接拉高行业高速NOA的普及力度,利好智驾产业链,加速解决“能用”的问题。
国内智驾的现状是,头部企业已经在卷L3,但L2还需加速普及,普及度又会影响L3的迭代。
北京、武汉已宣布L3级自动驾驶(一种有人监控的有条件自动驾驶)今年开始可以上路。L3必然是车企下一轮竞争的焦点。
智驾第一梯队玩家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从高速领航(壁垒是主动变道)、城市领航(壁垒是复杂城区的目标识别和博弈),到“全国都能开(壁垒是抛弃高精地图,靠自己判断)”,这3个关键节点都已经过了从无到有的阶段。
现在,到了“数据驱动决策”的阶段,也就是,端到端大模型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智驾的底层逻辑,好的大模型是靠数据喂出来的。决定智驾“好不好用”的核心,是应用算法差异化,需要大量数据支撑。拥有更多数据,就能发挥数据的飞轮效应,推动大模型的迭代。
现阶段,智驾普及的阻力在于,第一,好用的智驾价格不够亲民,普及率不够,第二,大多数人没有真正体验过智驾,也不了解智驾,要么是极度保守,不信任智驾,要么是过于激进,认识不到智驾可能存在安全风险。
以比亚迪为代表的自主车企“扛”起了智驾平权的重担。在比亚迪发布会之前,长安汽车宣布今年8月会将激光雷达下放至10万元级车型。吉利也意欲在10万元级市场普及高阶智驾功能。
中泰证券在研报中称,技术方案降本——下沉到20万以下车型——走量——数据——算法迭代——体验提升,是智驾迭代最顺的逻辑。
比亚迪在前三个环节有一定优势。
据36氪汽车报道,天神之眼C的软硬件方案成本在5000元以内,其中包含智驾域控、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而行业智驾供应商的方案成本可能在6000-7000元级别,高于比亚迪方案。
王传福曾表示,比亚迪在10-20万的价格区间内拥有制空权和定价权。这是国内智驾普及的关键价格带。
中泰证券研报显示,2024年,20-30万价格带中,47.8%可实现高速NOA,62.1%可实现城市NOA;20万以下价格带的智驾渗透率特别低,只有15.3%可实现高速NOA,2.0%可实现城市NOA。
论体量,比亚迪拥有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34%的市占率。2024年,比亚迪的销量合计约为427万辆;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提供的资料,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286.6万辆。
需要强调的是,这条智驾迭代路线的前三个环节都属于制造业范畴,剩下的数据、高算力芯片、算法,比亚迪基本没有涉及过。因此,过去几年它一直热衷于和产业链合作。
电动化和智能化是两场仗,比亚迪追赶的路一定充满挑战。
04
结 语
2025年,中国智能驾驶赛道必将经历前所未有的发展、演变。
比亚迪们把智驾下放至10万元级车型,无法跟进智驾的企业会加速退出市场,合资燃油车首当其冲。现在很多德系、日系、美系合资品牌,20万30万级别的车都没有智驾。
站在汽车产业的视角看,中国车企用十年时间击穿了世界汽车产业几十年建起的护城河——“蔚小理”推动了国内汽车行业的电动化,华为靠智驾站住生态位,比亚迪、长安、吉利这些大厂把智驾推到每一辆车上。如果说合资燃油车在新能源车时代还能勉强挣扎,进入智驾时代就是真的跟不上了。
与此同时,我们距离真正的智能驾驶还很遥远,在很长的时间里,中国智驾赛道一定是百家争鸣、多种模式并存。例如,鸿蒙智行用生态重构溢价,比亚迪靠规模摊薄成本比拼性价比,以及更多的后起之秀。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李顺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