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融中财经(ID:thecapital) 作者:千然
又一个昔日业界传奇从神坛坠落。
近日,《华尔街日报》援引知情人士的话报道称,美国氢电动卡车制造商Nikola(NKLA.US)即将申请破产。据报道,Nikola表示,正在与律师事务所探讨包括出售或破产重组在内的各种选择。
作为一家上市公司,股价能很好体现出公司的实力与未来前景。显而易见,Nikola的日子并不好过。美东时间2月11日,Nikola的收盘价为0.667美元/股,总市值为5633万美元。
相较其巅峰相比,Nikola的市值已蒸发超2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超千亿元。
2020年6月,曾被视为“卡车界特斯拉”的Nikola公司在成立6年后,以120亿美元的估值在美国纳斯达克完成上市,并募得资金7亿美元。
顶着“氢燃料电池汽车第一股”光环的Nikola,在二级市场自然广受投资人的追捧。特别是近乎同期,创始人特雷弗·米尔顿对外宣布称开始接受旗下皮卡车型“Badger”的预订,更是激起一时投资热潮,仿佛看到“下一个特斯拉”的投资人纷纷对其进行加注,Nikola的股价也随之大幅上涨,市值一度飙升逼近300亿美元。
“Badger”是Nikola在2020年2月推出的一款新能源卡车,曾被寄望于与特斯拉于2019年11月发布的电动皮卡“Cybertruck”相竞争。根据彼时Nikola透露的细节,“Badger”搭载氢燃料电池与电池组两种动力配置,续航能力高达960公里。
然而,彼时选择对Nikola进行加注的投资人最终并未得偿所愿。2020年也成了Nikola在资本市场上的巅峰时刻,此后公司便走上了漫长而艰难的下坡路。
事实上,Nikola的溃败也并非始于当下。
2020年9月,做空机构兴登堡研究公司发布报告,指责Nikola及其创始人米尔顿向投资者虚假陈述公司技术状况。此后,Nikola的股价和声誉遭受沉重打击。2022年,创始人米尔顿因欺诈罪被判处四年监禁。2023年,Nikola同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支付1.25亿美元的罚款,以解决误导投资者的指控。
这些事件如同连环重击,对Nikola的声誉和市场形象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其股价也应声而跌,一路走低,毫无止跌迹象。
遮羞布被扯下的Nikola也步步行至破产边缘。
2023年,Nikola在一份政府文件中表示公司可能会在未来12个月内耗尽资金,因此可能需要“修改或终止”其业务;2024年,Nikola向投资者告知公司的现金储备“仅够维持到今年4月”;2025年开年,Nikola被传正探索多种选项以解决财务困境,其中包括出售公司或进行破产重组等措施。
过去曾要挑战特斯拉,并公开场合与马斯克叫板的Nikola,如今走到了命运的关键路口。
01
“卡车界特斯拉”
在认识“卡车界特斯拉”之前,需要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
他曾替美国尼加拉瓜发电站制造发电机组;他使马可尼的无线电通信理论成为现实;他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艘无线电遥控船……这位伟大发明家和电动机先驱的成就有很多,对后人留有深远的影响。其中,“硅谷钢铁侠”马斯克将其奉为偶像,特斯拉电动车的公司名字也由来于他的名字“尼古拉·特斯拉”。
马斯克用其姓氏“特斯拉”做了公司名,其名字则被米尔顿用来做公司名“尼古拉”。
除了公司名字由来如出一辙外,创立Nikola的米尔顿与马斯克一样,同为一名连续创业者。
米尔顿于1982年出生,成长于一个普通的美国家庭。不过,米尔顿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精英创业者,甚至大学学业也没有完成。在美国犹他谷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就读期间,米尔顿选择了辍学,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辍学的米尔顿创办了一家报警器销售公司,后来退出该公司时米尔顿从中获得了30万美元,这也成为其后续创业的“第一桶金”。此后,尝到创业甜头的米尔顿又尝试创办了一个二手车销售网站,但最终以失败告终。不过,这些经历并没有让他气馁,反而为他后续的创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009年,米尔顿与技术工程师迈克·斯劳特合作开发了一项天然气转换技术,专门用于柴油发动机,并由此创建了一家致力于研究天然气存储技术的科技公司“dHybrid Systems”,并在2014年将该公司以1600万美元出售给彼时全美最大的金属加工企业沃新顿工业公司。
dHybrid Systems被卖出后,米尔顿没停下奋斗的脚步,于同年正式创立了Nikola公司,定位为“氢能版特斯拉”,专注于氢燃料电池和电动卡车的研发与生产。彼时的米尔顿希望通过Nikola,打造出一款能够颠覆传统燃油卡车的电动卡车,推动整个运输行业的变革。
在“卡车界特斯拉”光环加持下,Nikola发展十分迅猛。
2015年宣布完成团队搭建工作;2016年,发布尼古拉一号(Nikola One)原型车,同年与美国最大的卡车租赁公司莱德签署销售和服务协议;2017年,与德国汽车技术和服务供应商博世建立联合开发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年宣布挪威氢能源企业Nel成为公司加氢站设备的独家供应商;2018年,与美国啤酒酿造巨头安海斯-布希签订供货协议,将为其提供最多达800辆货车,同年与Nel Hydrogen签订加氢站开发协议;2019年,Nikola对外展示了第一辆具备完整功能的尼古拉二号(Nicola Two)卡车,同年宣布要与外界合作推出面向欧洲市场的纯电动卡车Nicola Tre……
面对表现异常迅猛的Nikola,害怕错过“下一个特斯拉”的投资者更是纷至沓来。
于是在融资方面,Nikola在2016—2019年四年间分别完成了A、B、C、D轮融资,彼时估值已达30亿美元。并于2020年3月与VectoIQ达成合并协议,借壳上市纳斯达克,交易后于20206月完成。
上市后,Nikola的市值一度飙升至近300亿美元,市值更是曾一度超越美国本土的福特汽车。甚至坊间一度将其定位为“特斯拉劲敌”。
02
从“特斯拉劲敌”到“北美贾跃亭”
然而,这一切的辉煌并没有持续太久。
2020年,成为“氢燃料电池汽车第一股”的尼古拉于同年9月与通用达成合作,彼时披露信息显示,通用获得了尼古拉发行的20亿美元普通股,拥有其11%的股权。此外,通用还宣布将在2022年前,为尼古拉生产氢燃料电池电动皮卡Badger。
但就在与通用达成合作的两天后,做空机构兴登堡研究公司针对Nikola发布了一份长达2万字的做空报告,揭露了Nikola的种种问题,包括虚假宣传和夸大技术能力。报告指出,Nikola所谓的技术演示其实漏洞百出,例如,车辆的灯光需要外接电源才能点亮,而所谓的“上路”视频则是利用重力让车辆自行滑下山坡拍摄而成。
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直指“Nikola通过谎称拥有大量专利技术来误导合作伙伴, 以欺骗的方式获得了与通用的合作关系 ”的报告一经发出,便引发了连锁反应。
通用汽车取消入股、博世减持股份、大额订单跑票……与此同时,受造假一事影响,米尔顿在同年9月辞职。
而辞职的米尔顿也并未逃过法律的制裁。2021年,美国联邦检察院对米尔顿提起刑事指控,涉及在公司产品方面虚假宣传、欺诈消费者、操控证券、用以支撑股价等罪名。
2023年,米尔顿被判欺诈罪名成立,锒铛入狱。
有意思的是,通过美国司法部起诉书还有检察官发表声明中,足以让我们窥到“北美贾跃亭”何以炼成。
美司法部先是在2021年对米尔顿的起诉书中写道,“最终投资于Nikola的散户投资者中,有一些投资者之前没有股票市场经验,他们在COVID-19流行期间开始交易,以弥补或补充损失的收入,或在封锁期间占用他们的时间。”
而该案部分围绕着氢动力半卡车原型Nikola One展开。据检察官称,米尔顿声称这辆车“功能齐全,工作正常,这真的令人难以置信”“尽管它缺少重要的部件和系统,包括电机和控制系统。”
米尔顿于2018年在社交平台发布的视频显示,其推出的首辆汽车在平坦的道路上畅通无阻。但检察官却在事后表示,这都是烟雾和镜子,“事实上,为了拍摄这些片段,Nikola One被拖到山顶,此时司机松开了刹车,卡车从山上滚下来,直到停在停车标志前,”
检察官更是直接将米尔顿描绘成骗子,“米尔顿谎称制造了自己的革命性卡车,这辆卡车实际上是通用汽车公司的产品,上面印有尼古拉的标志。还有证据表明,该公司制作了其卡车的视频,这些视频被篡改以掩盖其缺陷。”
纽约南区美国检察官办公室的检察官指控米尔顿对与开发电动和氢动力卡车有关的“几乎所有业务方面”作出虚假和误导性陈述,并通过社交媒体和播客采访欺骗公众。此外,米尔顿还被指控虚假宣传公司能够以低于市场价生产氢燃料,并且获得了价值“数十亿”的卡车订单。
这些虚假陈述让投资者对Nikola的技术和商业前景产生了错误的预期,最终导致了股价的暴跌和投资者的巨大损失。
2022年10月,米尔顿被纽约联邦陪审团判定犯有证券欺诈和电汇欺诈罪。2023年12月,米尔顿被判处四年监禁,并需支付100万美元的罚款。在庭审中,米尔顿试图为自己辩护,声称他的初衷是好的,他希望通过Nikola推动环保技术的发展。然而,法庭最终还是维持原判。
一夜间,米尔顿也从“特斯拉劲敌”堕落为“北美贾跃亭”。
尽管经历一地鸡毛的Nikola,在2022年真的造出了车,2022年Q2季报显示,Nikola成功向经销商交付了48辆Nikola Tre纯电动卡车,但光环褪去的Nikola也回天乏术。
03
美国造车新势力,正排队宣布破产
正在寻求出售或破产重组出路的Nikola,并非2025年倒下的首家美国造车新势力。
2025年1月17日,美国造车新势力Canoo宣布已向特拉华州美国破产法院提交自愿请愿书,根据美国破产法第7章寻求救济,并立即停止运营。此前一个月,公司已暂停位于俄克拉何马州的工厂,并让82名员工“休假”,全力筹集继续运营的资金。然而,情况比预期更加危急,公司最终未能避免破产的命运。
成立于2017年的Canoo,是一家专注于滑板底盘技术的电动汽车初创公司,曾被视为滑板底盘造车领域的先锋。滑板底盘是一种将电池、电机、悬挂系统等关键部件集成在底盘上的设计,旨在提高车辆的灵活性和生产效率。因而,在新能源汽车浪潮之下,Canoo的商业模式曾被寄予厚望,其技术理念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关注,公司也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
和Nikola一样,Canoo也于2020年借壳在纳斯达克上市,巅峰时期,Canoo的市值一度高达150亿美元。然而,好景不长,Canoo很快便陷入了困境。
2024年11月,Canoo披露了其第三季度的财务报告,显示公司营收90万美元,同比增长71%,环比增长47%。尽管营收增长速度惊人,但“90万美元”的营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更为关键的是,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末,Canoo账上的现金只剩下16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大约1.2亿元。因而,Canoo也曾试图通过多种方式筹集资金,但均未成功。最终,资金链的断裂成了压倒Canoo最后一根稻草。
无独有偶,Canoo和Nikola的困境并非个例。
2023年,美国电动皮卡公司Lordstown Motors向美国特拉华州申请破产保护,并启动了出售程序;2024年,美国造车新势力Fisker申请破产,随后出售其车队并用剩余资产偿还债权人……
过去这些曾受资本热捧的明星企业,如今却纷纷倒下,无疑也引发了市场的深刻反思。其中曾超越百年车企福特的Nikola,不免最令人唏嘘。
显然,Nikola的困境也并非偶然。
首先,Nikola的资金链一直较为紧张。财报显示,Nikola在2024年前9个月营收为6400万美元,净亏损为4.81亿美元。截至2024年9月30日,Nikola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已降至2亿美元。以这样的烧钱速度,公司根本无法支撑半年的时间。
此外,尽管如今的Nikola已经不再是“PPT造车”,但每售出一台汽车就会损失数十万美元的现况,也使得公司在商业化道路上举步维艰。
最后,Nikola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推广方面也面临诸多挑战。尽管公司在氢燃料电池技术上投入了大量资源,但这一技术的成熟度和可靠性仍然受到质疑。而Nikola在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方面也缺乏有效的策略,导致其市场份额不断被竞争对手蚕食。当年与特斯拉叫板的Nikola,也今时不同往日。
美国造车新势力接连破产事件的传出,背后也在折射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尽管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广阔,但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具备强大的技术实力、稳健的财务状况和清晰的市场定位。对于投资者来说,也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投资价值,避免盲目跟风。同时,政府和行业组织也应加强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监管和引导,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
正如米尔顿案件中检察官在审判声明中所言,“今天的判决应该对各地的初创企业创始人和企业高管发出警告——‘假装直到你成功’不是欺诈的借口,如果你误导了你的投资者,你将付出沉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