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融中财经(ID:thecapital) 作者:王涛 编辑:吾人
数字化浪潮与健康意识觉醒的双重驱动下,互联网健康服务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就在前不久,今年第一家该赛道内的企业打响了IPO的枪声。
据悉,轻松健康集团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主板挂牌上市,中金公司和招商证券国际为联席保荐人。
翻看履历,轻松健康集团自2014年成立以来,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创新的业务模式,迅速在健康服务与保险解决方案领域崭露头角。其最初以“轻松筹”业务起家,凭借移动互联网的红利和微信社交生态的助力,轻松筹在上线初期便实现了用户数量的爆发式增长。然而,随着公司业务的多元化发展,轻松集团逐步将业务重心转向综合健康服务及健康保险解决方案,致力于构建一个全方位的健康生态系统。
此次冲刺港股IPO,轻松健康集团的业务布局和财务表现备受市场关注。根据招股书披露,2024年6月,集团对业务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剔除了线上疾病筹款业务(即“轻松筹”)和朵尔医院,聚焦于健康服务和保险业务。这一调整不仅优化了业务布局,也使其更符合资本市场的预期。在财务方面,轻松健康集团的营收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收入6.43亿元,同比增长107.4%。然而,其盈利能力也面临一定挑战,毛利率从2022年的82.6%下降至2024年前三季度的43.4%。
值得一提的是,在轻松健康接团的背后有一个关键名字——杨胤。作为该公司的女掌门,杨胤此前为知名投资人,IDG中国区副总裁,同时也是轻松健康集团前身轻松筹的天使投资人。投资不久后,杨胤放弃了副总裁的职位,正式加入轻松筹,从天使投资人转身变成了创业者。
成立十余年,在杨胤的带领下,轻松健康集团聚集了一支庞大的投资人队伍,包括腾讯、IDG、阳光保险等知名机构。如今,轻松健康集团如愿走到了IPO的大门,属于杨胤的里程碑时刻正在降临。
01
投资人离职创业,带队冲刺IPO
翻开轻松健康集团创始人杨胤的个人履历,其作为投资人与创业者的双重身份格外引人瞩目。2000年,杨胤在加入IDG资本并工作两年后选择离职创业,与同学携手创办了Popmap公司。随后,她将公司股份出售给了美国纳斯达克的一家上市公司。此后,杨胤进入IBM,负责互联网营销策略相关工作。两年后,她再次回归IDG,担任IDGChina副总裁兼IDG会展集团总经理。
时间来到2014年前后,移动互联网浪潮汹涌而至,“众筹”成为当时最热门的创业风口之一。杨胤决定从投资人转型为创业者,推出了轻松筹项目,该项目迅速在市场上获得了广泛的关注。杨胤曾表示:“轻松筹的初衷其实很简单,就是帮助普通人解决医疗资金的难题。我们借助互联网平台,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到互助保障中来。”凭借移动互联网的东风以及微信社交生态的红利,在发展初期,轻松筹实现了快速崛起,用户数量在一个月内从100万增长至1000万,成为当时国内重要的大病众筹平台之一。
在发展过程中,轻松健康集团吸引了众多知名投资机构的关注,获得了IDG资本、阳光保险集团、德同资本、道生资本、腾讯等的投资支持。据招股书披露,从2015年至2021年,轻松健康集团累计完成了约1.26亿美元的融资。其中,2017年2月,轻松健康集团获得2800万美元的C轮融资,投资方包括IDG旗下成长基金、德同资本、腾讯投资和同道资本;2020年5月,轻松健康集团完成了D轮融资,募集资金6600万美元。
一直以来,轻松集团都将目光聚焦在全民健康保障领域,也因此被冠以“下沉四大天王”之一的称号。国民健康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大健康领域不仅范围广泛,产业链长且投入周期长,还涉及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与产品创新等诸多方面,这无疑是一项极具挑战的长期事业。
回顾轻松健康集团的发展历程,其首创的“大病救助”模式一经推出,便开始为众多患者及其家庭提供帮助,缓解了他们的经济压力。2016年,轻松健康集团的互联网保险平台——轻松保严选正式上线,推出了定制化的保险产品,将救助的重心从“事后”延伸到“事前”,为用户提供更全面的保障。2018年,轻松健康集团进一步拓展业务,推出了轻松健康服务,建立了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合作医院网络,并打造了强大的客户服务体系。目前,轻松健康集团提供的医疗健康服务产品涵盖了健康体检、在线问诊、绿色就医通道、慢性病管理等多个领域。至此,轻松健康集团成功构建了包括轻松筹、轻松保、轻松健康、轻松公益在内的四大业务板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全民健康保障体系。
根据沙利文的报告,截至2023年,轻松健康集团在中国数字综合健康服务及健康保险服务市场中,按活跃用户数量排名位居第二;而在截至2024年9月30日的九个月内,其在中国独立健康服务市场的收入排名中位列第四。
从财务数据来看,2022年、2023年以及2024年前九个月,轻松健康集团的营业收入分别为人民币3.94亿元、4.90亿元和6.43亿元,经调整净利润(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分别为1.49亿元、1.47亿元和7660万元。同期,其毛利率分别为82.6%、79.9%和43.4%,经调整净利润率分别为37.9%、29.9%和11.9%。截至2024年9月30日,轻松健康集团的注册用户数量达到了1.68亿名。在2022年、2023年以及2024年前三季度,其活跃用户数量分别约为7050万名、6910万名和5000万名。
通过股权穿透信息显示,在IPO之前,创始人杨胤通过其全资控股的公司QingSongChou Holdings Corporation持有公司23.93%的股权,成为单一最大股东。此外,杨胤还通过与其他股东签订的投票代理协议,控制了轻松健康集团15.01%的投票权,因此其实际控制的股份接近39%。
在其他主要股东方面,IDG China Media Fund II持有12.89%的股份,IDG China Capital Fund III L.P持有4.46%的股份,IDG China Capital III Investors L.P持有0.4%的股份;阳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持有10.56%的股份;德同环球消费投资有限公司持有8.57%的股份;腾讯旗下的Chinese Rose Investment持有0.91%的股份。
02
剔除“众筹业务”,业绩承压
值得注意的是,与轻松健康集团业务模式相近的“水滴筹”母公司水滴公司,早在2021年便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然而,水滴公司上市后股价表现不佳,发行价从12美元/股一路下跌至约1美元/股,市值缩水超过90%。这一前车之鉴或许让轻松健康集团在冲刺IPO时更加谨慎,特别是在业务调整方面。
根据招股书披露,2024年6月,轻松健康集团决定剥离众筹业务。从相关信息来看,主要原因是轻松健康集团是一家在开曼群岛注册的外资企业,而我国法律法规对外资企业从事某些业务存在限制,轻松筹业务便属于受限范围。与此同时,朵尔医院也被剔除在上市主体之外。
2024年12月,轻松集团完成业务重组,将线上疾病筹款服务及相关运营全部注入北京众意互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并将众意互联和朵尔医院的全部股权转让给重组后的中朗集团。
目前,轻松健康集团定位为科技驱动的一站式平台,专注于提供综合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险解决方案。公司主要业务包括轻松健康服务和轻松保险服务两大板块。
尽管轻松健康集团拥有庞大的线上用户社区,注册用户数量逐年增长,但活跃用户规模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根据招股书数据,轻松健康集团的注册用户数量在2022年、2023年以及2024年三季度末分别为1.546亿、1.638亿和1.678亿。然而,在2022年和2023年,其活跃用户数量分别为7050万和6910万;到2024年三季度末,活跃用户数量降至5000万,而2023年同期为5140万。
活跃用户的流失对轻松健康集团的保险业务产生了负面影响。2022年、2023年以及2024年前三季度,其销售的保险产品年化保费总额分别为人民币13亿元、12亿元和8亿元。
招股书显示,在2022年、2023年以及2024年前九个月,轻松健康集团的营业收入分别为人民币3.94亿元、4.90亿元和6.43亿元。相应的净利润分别为人民币-909.8万元、9716.9万元和2712.6万元;经调整净利润(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分别为人民币1.49亿元、1.46亿元和0.77亿元。
根据轻松健康集团的招股书,其在2022年和2023年的毛利分别为3.25亿元和3.91亿元,毛利率分别为82.6%和79.9%。然而,进入2024年后,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2024年前9个月,毛利为2.79亿元,与上年同期的2.76亿元相比略有增长,但毛利率却大幅下降至43.4%,而上年同期为89.1%。
从整体业绩来看,尽管轻松健康集团的收入仍在持续增长,但其盈利能力出现了明显下滑。数据显示,2022年、2023年以及2024年前三季度,其毛利率分别为82.6%、79.9%和43.4%,经调整净利润率分别为37.9%、29.9%和11.9%。这一趋势表明,尽管公司收入在增长,但利润空间正在被压缩。
具体到业务板块,轻松健康集团的核心保险业务面临较大挑战。2024年,保险经纪收入出现负增长,同时,保险技术服务收入也较2023年前三季度有所下降。这表明公司在保险业务领域的增长动力不足,可能受到市场竞争加剧或业务结构调整的影响。
进一步分析其成本结构,可以发现成本上升是导致业绩承压的重要因素。在雇员成本方面,2022年和2023年,轻松健康集团的雇员成本总额分别为1.14亿元和1.21亿元,占比分别为29%和24.7%。然而,2024年前三季度,雇员成本降至1.02亿元,占比大幅缩减至15.9%。这可能反映了公司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的努力,但也可能暗示了业务规模的收缩。
在销售及营销方面,轻松健康集团的支出显著增加。2022年,销售及营销开支为0.66亿元;2023年,这一数字膨胀至1.24亿元,同比增长87.87%;2024年前三季度,销售及营销支出进一步增至1.14亿元,同比大增153%。这表明公司在市场推广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但这种高投入并未带来相应的用户增长或收入提升,反而对盈利能力产生了负面影响。
03
投资人离职创业潮
在当今创业热潮中,从投资人转型为创业者的案例屡见不鲜。近年来,众多原VC/PE圈的大佬纷纷选择离开投资机构,投身创业浪潮,杨胤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一个更具代表性的例子是元气森林创始人唐彬森。这位39岁的连续创业者,自高中时期就开始兼职赚钱,并在22岁那年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2008年,唐彬森创办了社交游戏公司智明星通,并推出了风靡一时的“开心农场”。2014年,智明星通以溢价28倍的价格被中文传媒收购,唐彬森成功套现10亿元。随后,他转身成为天使投资人,并于同年成立了VC挑战者资本,资金管理规模达20亿元,投资领域涵盖消费、文娱游戏、企业服务等多个赛道。
在消费投资领域取得显著成绩后,唐彬森并未止步。2016年,他亲自下场创业,打造了瓶装饮料品牌“元气森林”。他曾表示:“苦了10年,我发现,发大财首先要会选。”凭借精准的市场定位和创新的产品理念,元气森林在短短3年内实现了估值从0到几十亿的飞跃。2019年10月,随着高榕资本等机构的投资,元气森林的估值飙升至40亿元,随后的9个月里,其估值又大幅增长了100亿元。
除了唐彬森,还有康桥资本的CEO傅唯。在医疗市场投资热潮的背景下,傅唯意识到必须走出一条新路。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亲自创立一家生物新药企业——云顶新耀。2020年10月,云顶新耀成功登陆港交所,成为傅唯从投资人到创业者的又一成功案例。
这些案例表明,从投资人到创业者的转型并非易事,但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丰富的行业经验和敢于冒险的精神,许多投资人成功地在创业领域开辟了新天地。
此外,薄荷天使的投资合伙人包杨欢成立普百思生;安龙基金合伙人赵春林创立安龙生物;君联资本周珺担任贝瑞基金的CEO;中经合副总裁朱芳芳成立血霁生物;红杉中国投资经理杜莹成立再鼎医药……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创业与投资,本质上存在巨大的差异。对于投资人而言,最常听到的建议是“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体现了一种稳健的投资心态。然而,对于创业者来说,他们需要的是一种敢于孤注一掷、勇往直前的勇气。这种差异反映了创业与投资在底层逻辑上的根本不同。
在创业过程中,人才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那些从投资领域跨界到创业的投资人,往往拥有更广泛的人才资源和人脉网络。然而,如何将投资人的思维模式转变为创业者的行动逻辑,并充分利用投资人身份带来的优势,是他们在创业道路上需要认真思考的关键问题。
有人认为创投天然不可分,而且从大趋势上来看,过去一级市场讲究“创而优则投”,如今更多是“投而优则创”。这样的模式也会让投资人们体会到更为丰富的商场征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