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闫智慧 编辑 | 李夜
2020年12月,香港科大举办了香港科大百万奖金创业大赛(以下简称“百创大赛”),并颁布了“香港科大2020十大准独角兽”。
“百创大赛”商学院组织方总负责人袁治,对十家上榜企业进行了走访。在其走访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年轻没有包袱”且敢于创新的香港科大,也发现香港科大与创新、创业的关系逐渐清晰起来。
十大准独角兽之一的AutoX公司董事长肖健雄回忆,当时之所以进入到自动驾驶行业,是因为他在香港科大求学期间为谷歌做的一个自动驾驶项目。而开思创始人兼CEO江永兴说,开思和香港科大的校友有比较多的互动,早期一些香港科大的好的标杆企业和创业项目起到示范作用。
云洲创始人兼CEO张云飞怀念香港科大的实验室。据其讲述,香港科大实验室会开放给每一位学生使用,让大家有充分的资源找到自己的专业兴趣并培养学术能力。在创业初期他也经常和化学系、电子系、机械系等各实验室的同学进行探讨。
晶科电子创始人肖国伟认为,除了向其输送人才外,在晶科电子研发过程中,香港科大为其提供了相应的办公设施以及科研设备的支持。他认为,香港科技大学的一大特色,即通过鼓励创业来实现产学研的结合。其实,创业和创新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普渡创始人兼CEO张涛说,“求新求进创未来”的科创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当时还是研究生的他。“我们平常在做研究的时候,教授就特别瞄准前沿和创新,教授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what’s new,教导学生用极限的创新思维去做研究。”
从这个角度,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所刚过“而立”之年的高校能在十年前就开始举办“百创大赛”,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香港科大的创业比例那么高。
根植于香港科技大学的百创大赛
“百创大赛”起源于高校——香港科技大学。这是其有别于其他创业创新大赛的独特之处。
2011年,第一届“百创大赛”正式启动。第一届大赛远不如2020年的比赛那么规模浩大,更像是一个香港科大校园内部师生创业展示的show。但这届大赛涌现了一批质量很高的项目。比如大疆无人机、云洲无人船等。它为“百创大赛”注入香港科大的文化,注入硬科技特色。2016年,“百创大赛”团队走出校园,走出香港,把比赛办到现在的粤港澳大湾区。
2020年是“百创大赛”走出校园的第五年。本届大赛,一共设立了北京、深圳、广州、长三角、中山、佛山、香港、澳门等八个赛区。共有1826个创业项目报名参赛。全国总决赛设立单一奖项——“全国总冠军奖”,奖金100万元人民币。在总决赛现场,“百创大赛”还发布了“香港科大10大准独角兽企业”名单。
“整个大赛过程公平、公正和公开。20强是从各个赛区推选上来的。我们两周时间走遍了十几个城市,实地对这些企业进行调研;另外,本届大赛有两个非常好的形式和新创意。第一,不占任何的股份的100万现金大奖;第二,从未来发展的规模和体量角度,发掘出10个准独角兽企业。未来,他们是有可能赶上并超越大疆的。”
2020年的“百创大赛”有以下的几个特点:
l “十大教授学术评委团”:李世玮教授、郑光廷教授、温维佳教授、吴恩柏教授、李泽湘教授、徐岩教授、张潼教授、张黔教授、袁杰教授、高民博士,都在各自学术领域有深厚造诣,也有着丰富的产业和商业实践经验。
l 联手十家深耕于硬科技创业领域的投资机构:金沙江联合资本、君联资本、华兴资本、洪泰资本、IDG、松禾资本、远望资本、赛富投资、复星创富、远望资本,将自身学术科研资源、校友商业资源,与投资机构多年创投成功经验相结合。
袁冶告诉i黑马,香港科大有自身的学术科研资源。它能走到今天,与自身科研水平和能力是密不可分。近年来获得冠军的这些项目,有相当一部分是香港科大师生创业的项目。在评选外部参赛项目时,香港科大教授的“火眼金睛”一眼就能看透它是有真能力还是假把式。其次,香港科大可以通过校友力量,把商业资源和产业资源整合在一起。“基于香港科大这个平台,大家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校友们做这件事情是没有功利心的。他们热切地想帮助母校、帮助年轻人去发展。”
她以香港科大EMBA为例,“EMBA和百创大赛结合在一起,形成良好互动。他们的需求,通过大赛的平台,彼此赋能,为硬科技创业者打造一个涵盖技术、政策、人才、产业管理、资金、资源等各方面的平台。”袁冶女士提到,与参赛项目相比,他们更加成熟。他们有自己的视角看待产业。同时,EMBA校友也抱着学习的态度,期待在这个平台接触到年轻的创业精英。“这里面产生了很多投资和合作机会。这是一个多方受益的平台。”
硬科技创业者的跳板
据袁冶介绍,10年来,“百创大赛”共汇集了5000多个参赛项目,走出了大疆、云洲等知名项目。
参加“百创大赛”的创业者们,长什么样?
据其观察,现在,硬科技创业者都是搞技术出身的。门外汉很难走得长久。他们是一群有梦想的人。因为梦想,选择创业。他们是一群有激情的人。创业很难,没有激情的支撑也很难走下去。创业过程中,科技创业者会遇到一些共性问题:一是商业化问题,技术好并不代表着市场好,怎么把技术转化为产品,然后为产品找到好市场,是一大难题。技术出身的创业者的短板,恰恰在于太关注技术。二是管理、融资等问题。技术出身的创业者潜意识里不重视这些问题,觉得它们微不足道。等他们重视起来的时候,问题已经出现了。
在走访过程中,开思投资发展副总裁荣辉告诉袁冶,香港科大充分发挥校友的各方资源,帮助校友调动整合资源,让企业经营少走许多弯路。云洲创始人兼CEO张云飞提到,香港科大对他来说是一个大工厂,可以使用各种资源。在创业初期,云洲从香港科大获得包括很多方面的支持,比如早期的办公室、办公设备,以及学校的品牌使用权等等。大疆诞生于香港科大的实验室。核心人员都来自香港科大。
“除了明星项目,我们也会扶持一些小项目,毕竟明星项目还是少数。”袁冶说。
去年底,她带领团队刚刚搭建了一个微信小程序平台,想利用这个平台把参加过大赛、正在成长的项目召唤回来。针对这些创业企业的需求,香港科大将为他们提供后续服务。通过走访创业校友,袁冶发现,估值3-4亿元的企业是最值得扶持的。“这些企业能存活到现在,说明存在核心竞争力。当下它们正处在艰难地爬坡阶段,如果爬上去,估值可能达到10亿以上。知名度、影响力也将得到很大提升。香港科大应该扶他们一把,增加他们的曝光度,帮他们对接资源。”
“百创大赛”的下一个10年
10年前,香港科大教授去斯坦福大学,感受到热烈的创业氛围。他萌生了要不要做一个创业类比赛的想法。2011年,第一届“百创大赛”启动。“最开始的使命还是想鼓励师生去创业。香港科大有一批好教授,比如李泽湘、温维佳、李世玮等等。他们不仅做得好学术,对创业也有研究。”
对香港科大而言,“百创大赛”是一个发动机。每年“百创大赛”,都能够搅动、盘活香港科大的存量资源。
香港科大的学生无形中也受到了此氛围的影响。据袁冶透露,工学院每年有10%-20%的学生毕业之后会选择创业。这也许是标杆的力量。一届人,影响着下一届人。一家企业影响着另一家企业。李群自动化创始人石金博认为,吸睛的创业率和香港科大以鼓励创业来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做法是分不开的。
问及下一个10年,“百创大赛”将走向何处?袁冶表示,变化会随着社会趋势、世界发展而变化。“我们更关注未来十年,到2030年,在百创大赛这个平台上,成就了多少好项目。这才是百创大赛的意义所在和唯一的检验标准,不能玩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