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心灵鼓励师2号 来源 黑板洞察(ID:heibandongcha)
在1952年全军运动会赛跑现场,起跑线上的运动员不起跑,却在纸板上写字。原来,起跑不用发令枪,谁先写出规定的几个字,谁就可以起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当时很多运动员都是文盲,这种文化普及方式,堪称世界奇观,而历史也定格在了那一刻。
走在我国各地村镇的街道上,我们可能还时不时会看见“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标语,旁边一般还有些乱糟糟的孩子涂鸦,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墙壁上水泥已剥落,白粉底上蓝色或红色的大字显得格外鲜艳,但语调严肃执着。谈起教育,那里大多数认得字、但文化水平不高的老年人都会语重心长,“上学才有出路啊”。
这是1952年8月2日,在北京举行的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25周年全军运动会上,运动员进行识字赛跑比赛。岳国芳 摄 (来自新华社)
新中国的教育起跑线
“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话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流传至今,早已经成为人人皆知的教育口号,而如今我们无法想象的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的面前是一个怎样的起跑线呢?全国5.5亿人口中80%为文盲。用当时的话来讲,文盲成为中国发展道路的拦路虎,成为摆在新中国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于是掀起了三次规模浩大的扫盲运动:
1952年中国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
这是1951年,河北省定县翟城村参加“冬学”的学员们在上课 曹兴华 摄(来自新华社)
正如展览中《国家相册》视频描写的那样:田间地头、街道厂矿、部队边疆,人们到处都在学文化,放牛娃在牛背上学;渔家女在船头上学;扫盲被编成了戏剧来演出,刚下台的演员还没有卸妆就开始学写字;大家会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时常常不是老子教儿子,而是儿子教老子,刚读书不久的儿子,反过来教半辈子大字不识的大人。
这是1960年,在安徽省肖县举行的工农业余教育拼写竞赛大会上,53岁的邵泽潭和他6岁的儿子分别用汉字和拼音字母,同时书写“老子英雄儿好汉”。张文礼 摄(来自新华社)
经过近5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文盲比率由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的80%以上下降至2000年的6.72%,这是20世纪中国教育史上最有标志性的成就,是中国教育史上最辉煌的篇章。这一重要目标的实现不仅意味着中国教育取得了最辉煌的成就,同时也意味着中国的人口素质有了一个明显的提高。
黑板洞察也了解到,全国扫盲学校的人数也在持续下降。1998年,全国扫盲学校(班)结业人数320.89万人,2017年这个数据下降至28.27万。究其原因,还是义务教育在我国的全面铺展,降低了学生入学的费用压力。
新华网报道显示,“2014年全国扫盲教育专任教师仅1.08万人,连续第三年减少。且在偏远农村已难见正规扫盲班。由于剩下的文盲有的年龄太大,所以政府已不再做扫盲要求。”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的统计,中国的文盲率那时已降低至3.6%,成年人文盲人口在过去20年减少1.3亿(即下降70%)。新中国的扫盲教育成果斐然,其实不仅得益于识字班的开展,更是我国整体教育体系共同发展的结果。
难忘1977,
“一项决策,石破天惊”
七十年代,高等教育经过艰难曲折的发展迎来勃勃生机。1977年5月,邓小平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在国内迅速传开,引起了巨大反响,重新点燃了广大科学和教育工作者心中的希望。改革开放的到来,打开了国人的思想和视野,高考的恢复使教育发展迈向了新的征程,数以亿计的青年学生通过高考改变了命运,走向了另一种人生发展轨迹。
这是1978年春天,北京大学迎来恢复高考后录取的第一批新生 (来自新华社)
高等教育的发展呈现为稳步推进的状态。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数量为1022所,至2017年这个数据增长到了2631所。高校学生在校人数也保持持续增长,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人数和研究生在校人数分别为340.87万和15.36万,而到2017年,这个数据分别增长到了2753.59万和263.96万。
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人数年均增长率为10.49%。
在新中国教育发展的70年中,高考的恢复让一批又一批大学生已从奋进的青年变成了睿智的长者,中国也发生了沧桑巨变。
进入快车道的在线教育
从2013年开始,国内在线教育机构以每天平均2.6家的速度快速成长,随之而来的是资本市场对于在线教育市场的追捧、热投,在线教育自此进入了快车道。
与此同时,2019年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8年中国经济成绩单,初步核算,201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90万亿元大关,达到900309亿元。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
科技的发展使得各种教育资源通过网络跨越了空间距离的限制,教育机构和学校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和教育资源优势,把最优秀的教师、最好的教学成果通过网络传播到四面八方。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任何课程。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音乐学院2019年1月22日,与中国中央一百个月学院通过网络进行了远程钢琴教育课程示范。高山 摄(来自新华社)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网络进行全方位的交流,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为师生跨时空交换,创造了便利条件,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机会和范围。并且通过计算机对学生提问类型、人数、次数等进行的统计分析使教师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和主要问题,更加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随着在线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能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在线教育企业也开始投身于教育公益事业,希望通过线上教学将优质的教育资源普惠全国。
2018年8月,在线教育平台掌门1对1大型公益项目——“掌门灯塔计划”在北京启动
“我们在实地走访偏远地区学校时,有一个感受就是,教育机会容易获得,但是获取优质教育难。”掌门1对1创始人兼CEO张翼发现,偏远地区的学校教学设施等硬件方面也都很齐全,但教师数量大且需要更专业的教学培训。
值得注意的是,在很多媒体报道和采访中可以发现,目前偏远地区教师的数量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短缺,教师的培训流程长且难以批量输出。基于此,掌门1对1加入由中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知行促进计划与相关机构联合发起的“云支教”教育扶贫项目,实地走访宁夏盐池县及西吉县等16所中小学校,针对当地教师教学情况,其依托自身的教师资源和教学系统,借助线上1对1、1对多的直播教学培训向宁夏贫困地区近千名教师开展乡村教师培训,从而达到以专业师资助力教育扶贫,让优质教育资源普惠全国的愿景。
近期,掌门1对1正式启动1“云支教”教育扶贫项目,该项目是全国首个在线直播教师培训项目,旨在将掌门1对1标准化、正规化的师训体系赋能到更多地区。
正如《国家相册》在最后写到:识字是文化的起点,全民重教文化气氛的形成,正在改变着中华民族的命运。回望历史,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强国富民,育人为先”。
在新中国教育70年中,教育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的是无数参与到第一线为教育谋发展的人、机构和企业。中国13亿人口教育需求的变迁,是教育进步最原始的推动力。中国家庭教育理念的变迁,是推动教育创新的最佳源动力。而现下中国的知识密度和知识资本正在崛起,在全世界范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拥有如此大规模受高等教育的人群。这些人群的创新力量一旦被激发,中国的经济又将再次迎来巨变。
照片来自“播撒希望——致敬新中国教育70年图片展”,该展览由新华社·中国图片集团和知名K12在线教育机构掌门1对1共同举办,在北京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