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争夺移动支付在公交市场的蛋糕,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火悄悄在各大互联网巨头之间蔓延, 诞生10多年的公交一卡通也将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
作者|郭娟
编辑|零企
对于移动支付来说,公交出行是最好的场景,也是高频的场景,自然也是巨头必争之地,包括腾讯、阿里、京东、银联等都在积极布局。
5月19日,经过近20天的试运营,北京地铁的二维码乘车业务正式推行。来自北京市交通委的数据显示,从4月29日试运营开始,有超过500万人次使用二维码乘地铁,易通行APP作为北京轨道交通单程票互联网票务服务平台,注册人数在20天内达到293.10万人次。
在另一个实行二维码乘车的城市武汉,2017年,就有8000万辆公交车全部实现移动支付。2018年1月,艾瑞APP指数中,武汉公交APP的活跃用户突破140万,作为一个单一城市、单一场景的APP,武汉公交APP在全国出行信息类的APP中排名占到前十位。
出行领域,相比较打车和接驳的共享单车,公交地铁的体量更大。交通运输部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公共汽电车完成722.87亿人,其中,公交专用车道(BRT)运量21.96亿人次,公共汽电车运营里程355.20亿公里,轨道交通完成183.05亿人次。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巡游出租车在2017年完成365.40亿人的服务。
行业估算,公交地铁每天的交易量达到3亿笔,如果按照每张票1元计算,全国公交地铁出行一年的交易额也在万亿规模。
过去几年,在滴滴、摩拜们的推动下,二维码支付早已普及于打车和共享单车,但是公交地铁却是另一番景象。
一
革自己的命
“前两年,当线下商铺在大力推行二维码支付时,整个公交出行行业就有人讨论,要不要把这种方式引入。”通卡连城董事长徐晓回忆,这家定位于“互联网出行领域服务商”的企业,那时就意识到公交领域转型互联网存在“商机”。两年前的那番讨论,公交业界认为,引入二维码支付不太可能:一是因为商铺的码支付是联网状态,公交、地铁为脱机状态;二是在公交出行企业的主要盈利模式中,卡内的押金所积攒的沉淀资金本来就是一笔细水长流的巨款,此消彼长,一旦把码支付引入,意味损失掉押金收入。
“通卡的盈利模式已经固守20年,这其中的交易手续费、资金沉淀费、售卡费等都是传统公交系统固定的收入来源。”杭州市民卡公司总经理蔡戟总结,行业内大部分人都意识到:引入码支付,等于革自己的命。
多年的从业经验,蔡戟也觉察到这一现状应该被改变,因为在杭州,每天的公交卡现金交易额就有几百万零钱,背后的用户却一直无法触达,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无法触达用户等于放弃更多的商业价值。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公交系统因为调度复杂等问题,很早就引入IT技术,信息化程度高,B端信息化为C端的数据化打下不错的基础,而C端要实现数据化,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引进相关。互联网巨头的机会来了。
“地铁公交引入扫码支付后,他们原来的系统无法承载这么大的交易量,例如,杭州公交第一天推行通卡时,峰值有30万人同时在线。”徐晓说道。通卡连城正是依赖另一独角兽、蚂蚁金服的技术作为底层架构,在其上做应用,因为后者在电商交易中积累了大规模并发处理的能力。
“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所匹配的交通不能像欧美那样依赖小汽车模式”,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综合交通研究院院长张国华在“2018出行论坛”上介绍,“因为中国人口世界第一,只能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不同的产业类型匹配不同的公共交通:资源能源型产业占到30%就要发展低成本运输,例如铁路和水运;资本运营产业所匹配的是高速公路的运营。
“到了今天,我们进入到信息产业时代,需要信息的交互发展,过去低效的公共交通与这个时代高度不匹配”,张国华因此认为,现在到了公交行业重要的互联网转型期,互联网转型的结果是C端数据化,并且最终与公交系统的数据实现互联互通。
“我们畅想一下,在全面数据化的情况下,乘客、公交车的信息可以实时互通,其实人们可以像打网约车一样‘打’公交车,只不过网约车是2—3个人拼车,公交车是20—30人拼车。显然,这种理想的‘定制公交’达到了效率和环保的统一。”张国华认为,要做到这一步,移动支付是第一步。
二
巨头的机会
对于张国华的看法,小码连城CEO卢祖传表示赞同:“在公共出行行业中,互联网的整体升级,移动支付只是其中一环,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武汉智能公交APP,实现了移动支付、实时查询、会员商城以及电子公交。”这家成立于2017年5月的创业公司,团队成员来自蚂蚁金服、高德地图和猎豹,成立之初的定位就是“公交行业的互联网运营商”,截至目前,已经服务了70多个城市的公交机构。
“智能卡历史20多年,我从事15年,从票证、智能卡到二维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卡码升级处于历史转折期。”徐晓总结。其实,当公交支付发展到“卡”阶段,已经形成“类金融”模式:每张卡里都有储值,一些线下零售的小额支付因此开通“公交卡支付通道”。
但就好比现阶段,银行卡进化到了虚拟卡阶段,去卡化趋势也发生在于公交通卡行业。一种方案是将公交卡读写进苹果手机的Apple Pay,变为虚拟卡;还有一种方式就是移动支付,包括腾讯、京东金融、蚂蚁金服和中国银联都在布局这个市场。
今年早些时候,B2B圈在对中国银联的采访中了解到,有近10个城市的地铁开通受理银联闪付或二维码支付,包括广州地铁、上海磁悬浮、福州地铁、无锡地铁、杭州地铁直接进站,以及宁波、青岛等地的地铁购票等;有360余个市县的公交车可以使用银联闪付,包括浙江杭州、山东青岛、湖北宜昌等城市。这种方案的实质是用户在银联APP中,将各地公交卡添加进去,形成虚拟卡,与Apple Pay一样,背后的技术为NFC(近场支付)。
“腾讯乘车码”目前已落地全国60多个城市,腾讯FiT(腾讯支付基础平台与金融应用线)副总裁郑浩剑介绍,乘车码是基于微信小程序开发的、用于乘坐公交工具的二维码,0.2秒过闸机,是“先乘车、后付费”的支付体验。“公共交通潜力巨大,到2020年预计出行超过2285亿人次,全国公交覆盖率在出行中只占了20%,而在东京则到了50%。”
蚂蚁金服的方案也是二维码,其搭配方式却不是小程序,而是像北京这样,各地公交部门会推出一个出行APP,蚂蚁金服等作为技术支持方,帮助各地落地公交二维码支付的服务。据了解,从2016年到2017年底,国内已有50多个城市实现了支付宝扫码乘公交。
蚂蚁金服集团公共服务事业部总经理刘晓捷告诉B2B圈,约在2015年前后,蚂蚁金服“误打误撞”进入到公交出行,首选的技术为NFC,“遇到设备兼容性较差、手机普适性低、行业利益链复杂等诸多挑战。”随后,蚂蚁金服又尝试了各种技术后发现,在中国的现状下,只有二维码是在兼容性、普适性和用户使用习惯下是最佳的载体。
三
公交业在变
公交领域的二维码支付也有政策支持。
2018年4月1日,交通运输部《有关运营服务质量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在全行业执行,该办法第一次提出对交通一卡通的定义,只要参与到行业里的支付手段都进行了罗列,原有的实体卡、移动支付、二维码以及未来的新兴支付手段,都是交通一卡通的一部分。
为了保证整个体系的安全性,《管理办法》还规定采用统一的密匙体系,在密钥体系里,交通部大规模采用了国产密钥算法体系,主要是按照国家整体安防要求实行的密钥体系。
“按照相关领导的定义,交通一卡通行业既是交通的基础设施,也是金融的基础设施,正是因为它具备跨行业的特点,所以带来信息化、互联网化的发展。”全国交通一卡通数据中心主任汪宏宇这样解释。
全国范围看,杭州公交集团率先实现公交一体化移动支付上的原创应用,并在2016年杭州G20峰会上投入使用。杭州市民卡有限公司总经理蔡戟介绍,从2013年起,杭州交通一卡通就提出去卡化发展,做了移动APP,当年突破用户500万,每天有30万笔的稳定收入,他回忆,如果通过实体去挖掘这样巨大用户,所耗费的时间和成本,是不可想象的。
除了基础、便捷的公交功能,杭州市民卡还可以把杭州电子社保卡绑定在杭州市民卡上,“医生问诊期间扫码、支付宝代扣,2017年11月底上线,4个月有110万张用户。”从2016年起,杭州一卡通的互联网收入就占了大头,收入翻番,2018年会突破2亿人民币。蔡戟坦承,互联网化收入大量增长,业务量上翻,但是成本也增加,主要体现在实体人员的人力成本增长上,市民卡公司400多号人,技术人员占200多号,“为什么我们还全力以赴互联网化?我们看到了收入增长,但人员成本随着业务量的扩张、边界效应是可以降低的。”
移动支付手段的引入,把传统公交集团的点钞员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武汉公交集团信息中心主任肖英告诉B2B圈,传统公交企业点钞或者收硬币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原来的公交集团为此设置了点钞中心。她回忆,2016年10月,在武汉公交集团还未上线移动支付时,每天平均要点120万元的硬币、零碎纸币。如今,现金量已经下降到80万,而且还在持续下降。
“以前我们面对成吨成吨的零钱,看着是钱,实际上费钱”,江西九江公交集团的工作人员说,乘客买车票的硬币,一直以来令人头疼,“仓库盛不下,银行不愿收,只能拿硬币来支付供货商的货款,四五十万的硬币,一辆皮卡才拉走”。2018年1月19日,九江公交接入了移动支付的扫码乘车,成吨的硬币开始逐渐减少。
公共交通领域就是一个支付场景,线上虚拟化后,会出现更多的玩法。山东聊城公交集团的衣五一总结,传统的公交最终是将客户安全送达目的地,这个场景中,资金交易的时间非常短,服务过程比较单一。“移动互联网时代再来看公交场景,它会产生高频低价的流量,碎片化时间充足,属于公交独有的资源。”
尽管出行方式中,公交并非唯一方式,但是,每一位借助公交出行的人,均表现出较强的出行目的:上班、办事、上学等,“围绕每个出行人生活和工作的消费圈又相对固定,但如果消费圈没有变化流量的支撑,天花板较低”,因此当把公交的这部分流量视为变量,结合大数据,将会为商家带去消费增量。
事实上,在北京地铁一卡通的APP里,就有这样的推荐,每到一个地方,点击APP里的“发现”,就有基于地理位置推荐的商家,这大概就是公交从业者下一步想探索的大数据商用场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