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上公益外衣后,抗癌公社的盈利之路似乎漫漫无期。
患了癌症,你会去网上求助陌生人吗?别人患了癌症,你会为他分摊一两块钱吗?如果大家组成一个团体,一人生病,全员摊费,凌驾在个人身上的风险是不是被分散很多?抗癌公社就是这样一个践行“众保模式”的网络互助平台。
不同于现在蜂拥而入的互助平台,抗癌公社可谓五载元老,张马丁创立于2011年,2014年底正式运营。谈及创业原因,张马丁表示,母亲患癌去世是他人生的痛楚,受基督教会为患病教员募捐的启发,他决定给普通民众带来重病救助的保障伞。
目前,40岁以上的会员设有180天的观察期,40岁以上有365天的观察期,最高可获得30万的保障金,每人每起最多补贴3元。会员0元入会,不设预存费,每次多充值的钱交给基金会管理。
与其他平台不同,抗癌公社除了针对60周岁以下的健康人群推出互助计划外,还针对60-85周岁的老年人推出“爸妈互助社”。除了老人互助外,年轻人还需要每起补贴1毛钱。目前这个项目正在1000例的试行期,如果后来发病率增多,年轻人不愿意补贴,项目可能会终止。
在与创始人张马丁的采访中,i黑马对当下抗癌公社的运作表示了一下隐忧。抛开政策导向等大环境的影响,我们单从公社本身的模式来看。
抗癌公社创始人张马丁
1、怎样获取稳定资金来源
据张马丁介绍,公社早期的运作主要是自己掏腰包,现在资金来源主要有个几方面,壹基金等爱心基金会、爱心企业与个人募捐、风投、自己的钱。
如果是依靠爱心基金会、创始人自身、爱心人士的募捐,公社的公益性就比较强了,仿佛与慈善机构的差别也不大,但一方面会员是缴费才能维持受助资格的,针对资金问题即使有第三方托管,但没有明确的监管方的话,问题也难以处理;另一方面,这对日后公社的盈利转型也比较尴尬。
自身盈利模式的探索还是平台维系运营的关键。
i黑马发现,在2015年10月在其他网媒的采访中,张马丁提到,公社正在与5-6家保险公司谈合作,期望为会员提供定制化保险服务;公社正在与爱康国宾等9家第三方医疗机构谈合作,期望以亲民价格提供健康保险服务;公社在微信公号中上架了康爱小店,售卖会员家乡特产和手工制品,以及第三方医疗机构的服务套餐;除此之外,公社还发起了非营利抗癌医院的众筹。
然而i黑马在抗癌公社的网站和微信公号上并没有看到太多这样的服务讯息。
2015年10月网媒报道的截图
今天i黑马截图
张马丁对i黑马回应道,定制保险做了两期后就暂停了,康爱小店也暂停了,他解释说因为7人团队人手有限。当追问为什么不招人时,张马丁表示,“我们没有融到资,也没敢扩张。”他还表示,“医疗的我们都暂时拒绝接入,怕误导社员。等有实力了再涉及。”据介绍,抗癌医院现在有1万多人报名,但只是征集意向,并没有众筹金钱。
对未来盈利模式的探索,张马丁似乎并不着急,“现在用户对互助的理解太早期,还没有费用意识,目前处于培养用户的阶段。我们不着急,应该在现有的流程模式打磨好再去做。”
在没有明确的盈利模式和高效的探索之前,资本似乎也并不青睐。公社除了2014年获得百万级天使轮融资外,现在还处在寻求融资阶段。“风投比较看重盈利,我们太偏公益了。”张马丁也略显无奈。
2、怎样在拥挤的市场中找到更多用户
随着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利好,网络互助领域的玩家也纷纷涌现,其中不乏很快就能揽获大量用户的黑马们。轻松筹在大病救助领域的互助计划,利用原来平台基础在两三个月内就获得116万的会员,水滴互助上线两个月就获得了近20万的会员,而成立五年的抗癌公社的会员量是43万,有8起累计116万元的救助案例。
据张马丁介绍,他们基本没有做市场推广,会员的增长主要依靠口碑传播。的确,几年前,互联网像现在这么普及,当时的玩家也比较少。而当下竞争激烈的时代,各大玩家依靠媒体的宣传力度和返利补贴的模式进行营销,用户还会囿于范围较少的选择吗?怎样才能拿出自己的特色优势获取更多用户呢?
抗癌公社的线上社区
目前抗癌公社也有线上社区,大家可以在里面谈论健康养生、医疗资讯、保险公益之类的话题,这也算是增强用户粘性的一种有效方式。
结语
抗癌公社作为一个公益色差浓厚的互助社群,在自身没有盈利的情况下运营五年之久,足见创始人张马丁对互助平台的坚持与情怀,也可窥见在没有明确监管方情况下,公社在风险控制与社群运营方面做出了较强的自我约束与管理。
但是,抛开业务模式不谈,单从资金来源看,就可看出抗癌公社在公益与互助方向上的定位不清,其他平台要么收手续费要么从风投拿钱。公社在盈利探索上遇到挫折后也没有进行进一步的尝试,这不免让人对它未来的生存维系产生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