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上映后,冯小刚终于不再满腹怨气了,5天4亿,豆瓣7.9分,文艺片风格的《芳华》为何这次能够获得口碑票房双丰收?
还记得去年,冯小刚为了《我不是潘金莲》的低排片,在微博上炮轰万达董事长王健林,引得网友热议纷纷。今年的上海电影节上,冯小刚再次“开炮”称,中国垃圾电影多,是因为有大批的“垃圾观众”,似乎是在为自己近几年票房不及预期的电影叫屈。
《芳华》上映后,冯小刚终于不再满腹怨气了。上映不到五天,这部电影的票房已经突破了4亿,豆瓣评分也高达7.9分。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芳华》的票房有望突破8亿,很可能成为近几年冯小刚票房最高的一部电影。
自从《集结号》之后,冯小刚彻底颠覆了自己的喜剧风格,电影风格越来越向正剧化靠拢。但在近几年,冯小刚推出的《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莲》等非喜剧类电影,票房表现却都不及预期。而在这一次,文艺片风格的《芳华》却叫好又叫座。这是为什么呢?
矛盾的《芳华》,并不是冯小刚的“生涯最佳”
继《我不是潘金莲》之后,导演冯小刚决定再任性一次。这一次,他把自己的青春回忆搬上了大银幕,拍出了《芳华》这部电影。
从题材来看,《芳华》的题材敏感性和《我不是潘金莲》不相上下,故事背景涉及到文革时期、军队文工团乃至“三十年无人触碰”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但相较于《我不是潘金莲》,《芳华》的票房和口碑表现都要好得多。上映不到5天,《芳华》的票房已超过4亿,豆瓣评分也高达7.9分,成为了冯小刚在《甲方乙方》之后豆瓣评分最高的一部电影。
尽管《芳华》口碑票房双收,并不代表这是冯小刚电影生涯最好的一部作品。在文创资讯看来,这部电影的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优点在于影片的故事跌宕起伏,摄影和配乐也恰到好处,既展现了一代人的青春回忆,也反思了特定历史时期集体主义对年轻人个性的压抑。
然而,这部电影的优点恰恰也是它的缺点。看完整部电影,你可能会有一种很直观的感受,那就是不知道这部电影到底想表达什么。从开头到结尾,《芳华》都在追忆青春和控诉时代之间左摇右摆,忽而追忆青春的美好,忽而控诉时代的残酷。这两种表达相互“撕扯”,让影片呈现出一种自我矛盾的感觉。
《芳华》可以看作是冯小刚给他那一代人书写的青春回忆录,洋溢着革命浪漫主义气息。尤其是前半部分,鲜红的党徽,飘扬的旗帜,明媚的练功房,还有青春健康的肉体。哪怕是对何小萍的集体霸凌,也称不上多么触目惊心,更像是每个女生宿舍都可能出现的“不友好”。即使是遭遇了排挤,经历了残酷战争,影片也并没有否定掉他们对文工团的美好回忆。尤其是在文工团解散时,集体合唱《驼铃》的情节,很能体现出导演对这段青春回忆的依依不舍。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芳华》并不仅仅是在追忆青春,也在控诉集体主义对个性的伤害,控诉战争的残酷,以及大时代背景下个体的渺小。乐于助人的刘峰,被大家认为不该有“七情六欲”。在他情不自禁地拥抱林丁丁时,被其他人污蔑为“耍流氓”,结果遭遇下放。一直备受欺负的何小萍,因为此事彻底对文工团失望,进而因为“装病”被排挤出了集体。
战争爆发后,刘峰和何小萍走上了前线。他们因为在战争中的表现成为了英雄,但一个失去了右臂,一个精神崩溃。随后,“疯了”的何小萍去看文工团的最后一场演出,听到熟悉的音乐,跑到草地上独自跳起了那段熟悉的舞蹈。如果影片结束在此处,正应了鲁迅那句话——“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正值芳华到遭遇时代摧残后崩溃,这正是对那个压抑人性的时代最有力的控诉。
然而,影片真正的结尾是更加温和的,让曾经的战友与刘峰重逢,共同缅怀美好青春,也让刘峰和何小萍这两个“时代弃儿”,最终走到了一起。这让影片显得有点“两头不靠”,想要追忆美好青春,却也不想回避时代的残酷,想要控诉时代残酷,却又要给这残酷加上一层温暖的滤镜。这让本来可以成为史诗片的《芳华》,最终变成了一部青春怀旧电影。
从这个角度来看,《芳华》还称不上是冯小刚电影生涯的最佳作品。在文创资讯看来,《芳华》对历史、战争和人性等方面都有所探讨,但都是浅尝辄止。跟冯小刚此前的电影对比来看,《芳华》在对战争和历史的反思方面,不及《集结号》彻底;在批判现实方面,不及《我不是潘金莲》直接;在探讨人性方面,不及《一九四二》深刻。
或许对于冯小刚来说,否定了文工团的回忆,就好像否定了他的整个青春。正是因为这样的私心,最终导致《芳华》的故事主线不够明确,呈现出一种“自我矛盾”的感觉。
并不完美的《芳华》,为何能票房口碑双丰收?
自从《集结号》转变风格以来,冯小刚常常显得怨气冲天。《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莲》两部电影票房折戟,让他怒斥“这届观众不行”。《私人订制》的票房超过了7亿,却遭到影评人的差评,又引发了冯小刚的“炮轰”,声称这些给差评的影评人“不懂电影”。
这一次,《芳华》的票房和口碑表现,总算能让“小钢炮”先生满意了。自从上映后,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一路上升,票房也一路高开高走。有业内人士预计,《芳华》的最终票房可能在8—10亿之间。也就是说,这部电影将成为冯小刚近几年票房最高的一部电影。
这不禁让人感到疑惑。虽然《芳华》是一部诚意之作,但相较于冯小刚此前的电影,《芳华》在思想深度和艺术水准两方面都没有明显的突破,甚至还存在一些硬伤,比如前半部分剪辑过快,人物性格不够鲜明,过度使用音乐渲染情绪,一些场景煽情力度过猛等等。
截止到目前,《芳华》也并没有受到重要国际奖项的认可,在金马奖上也全军覆没,并没有延续《我不是潘金莲》接连拿奖的辉煌。那么,这部并不算完美的电影,为什么能够赢得口碑票房双丰收呢?
文创资讯认为,《芳华》的成功之道,跟《战狼2》有几分相似,那就是兼顾到了每个观影群体的心理需求。《战狼2》凭借浓厚的爱国情怀,为观众爱国热情的宣泄提供了出口,而这种爱国情怀是不分年龄和性别的。正是这种情感共鸣,促使原本不看电影或很少看电影的观众走进了电影院。再加上影片本身质量不错,这才成就了《战狼2》的票房奇迹。
《芳华》同样兼顾到了各个群体的观影需求。这部电影有一句宣传语——带上父母来看属于他们的青春。对于50、60后来说,《芳华》就是讲述他们青春时代的故事,可以从中找到那段特殊时期的青春回忆。根据猫眼电影专业版的想看画像,《芳华》的40岁以上的受众占比高达10.1%。而同档期在映的热门电影《寻梦环游记》、《奇门遁甲》和《帕丁顿熊2》,这个年龄的受众占比都在8%左右,差距相当明显。
而对于年轻人来说,《芳华》的情怀是吸引他们的重要因素。虽然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但总会因为书本或者老一辈人的讲述,引发他们对那个年代的好奇。即使不为情怀,年轻观众也能在这部电影里看到青春样貌、集体生活和情感纠葛。影片中的青春面庞和健美身材,都能给他们带来“养眼”的观影体验。
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抓住了观影的主力军——女性观众。根据猫眼电影专业版的想看画像,这部电影的女性受众占比高达57.7%,与《寻梦环游记》的60.6%女性受众占比不相上下。同档期上映的《奇门遁甲》,女性受众占比仅为49.5%。这或许要归功于《芳华》的题材,追忆青春的电影,一向备受女性观众的喜爱。而对于男性观众来说,这部电影中残酷的战争镜头,以及对历史、时代的反思,很容易引发他们的兴趣。
相较之下,冯小刚此前的几部非喜剧电影,在受众群体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唐山大地震》和《一九四二》题材过于沉重,在这个高度娱乐化的时代很难引发广泛的共鸣。而《我不是潘金莲》风格偏文艺,又大胆采用了圆形画幅的表现方式,本身就有点“逆潮流而行”。再加上冯小刚“炮轰”万达引发观众的反感,最终票房不及预期,也并不会让人意外。
这一次,《芳华》终于抓住了各个观影群体的心。这可以说是冯小刚转型之后,最有观众缘的一部电影了。但对于冯小刚来说,其实也不必高兴得太早。《芳华》的胜利,归根结底还是情怀的胜利,其价值更多在于让后人去理解和感受那个时代。无论是从思想层面还是技术层面来看,这部电影都远远称不上完美。与其现在就打出“生涯最佳”旗号居功自傲,倒不如继续“任性”下去,为观众也为自己拍出更具突破性的冯氏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