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轻人,开始用AI在东南亚种榴莲
2025-02-21 11:06 榴莲

2中国年轻人,开始用AI在东南亚种榴莲

来源:霞光社(ID:Globalinsights) 作者:沧海明月生 编辑:刘景丰

榴莲,是许多女生最喜欢的水果之一。

我国榴莲主要从泰国、印尼、越南等地进口。自2019年新鲜榴莲进口量首超车厘子,成为我国的“进口水果之王”,至今仍位居第一。

过去的2024年,中国榴莲进口量约156万吨,进口额69.9亿美元,双双创下历史新高。有一种说法是,中国人吃了全球91%的榴莲,可见中国榴莲市场的爆发力。

在这庞大的进口需求背后,吸引着一批中国创业者来到东南亚,投身榴莲种植。而其中,一些年轻人也用技术改变榴莲的种植和选果环节,用AI代替人工经验,识别成熟的榴莲果实。甚至在科技公司的加持下,榴莲选果已经用上了AI大模型。

一场年轻人出海、用科技改变种植的故事,就此悄然发生。

01

全球91%的榴莲,被中国人吃了

榴莲是热带水果。别看榴莲体格魁梧,自带一身软猬甲,实则是个比草莓、樱桃还娇弱的“萌妹子”。

就生长环境而言,榴莲需在日平均温度22℃以上、年降水量达到1000毫米以上且全年无霜冻的地方才能生长。即使在赤道地区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地,由于温差大,也不能种植榴莲。

全球的榴莲产地,只有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柬埔寨、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

中国也在培育本土的榴莲种植。早在上世纪50年代,海南就开始引进榴莲种植,但限于种植技术,坊间流传着“海南种榴莲不开花不结果”的说法。2023年,三亚育才生态区榴莲基地种植的1400亩榴莲开始挂上幼果。即便海南榴莲开始产果,其在2023年的总产量也不过2400多吨,这比每年上百万吨的进口量来说,连零头都不到。

在吃榴莲的中国名人中,作家郁达夫算是一位榴莲的骨灰级粉丝。他在旅居南洋的著作《南洋游记》中写道:“榴莲有如臭乳酪与洋葱混合的臭气,又有类似松节油的香味,真是又臭又香又好吃”。

而郁达夫创作《南洋游记》的年代,正是榴莲开始在我国传播的时期。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如今,榴莲已然牢牢掌控了中国年轻人的味蕾。

汇丰银行在2023年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市场消耗了全球榴莲的91%;202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中国将占全球榴莲消费总量的95%,几乎是全球榴莲的唯一市场。

供不应求的趋势下,榴莲价格一路狂飙,普通品种基本维持在30元/斤,马来西亚黑刺榴莲、猫山王榴莲等稀缺品种,在电商平台上甚至卖出每斤100到200元的天价。

在强大的需求之下,一些年轻人也看到了新的机会——去东南亚种植榴莲。

在东南亚种榴莲的中国人

位于老挝南部的巴色市巴松县波罗芬高原,气候温暖,适宜榴莲种植。沿着高原上驰车而过,4000余亩的榴莲园一览无余。

这里,也是赵亦军在老挝种植的榴莲园。

来自湖南省邵阳市的赵亦军,自1992年起就在老挝闯荡。二十多年来,他摆过地摊、与人合伙经营过贸易公司、批发过药材、捣腾过木材加工……

他坦言,每次转行都带着孤注一掷的赌徒心理,唯独种榴莲除外。

2019年,正值中国和老挝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0周年,中老铁路施工建设正酣,《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

精明的赵亦军看准了这一风向标,果断地将榴莲出口作为创业风口。

2020年,赵亦军在波罗芬高原承租下四千亩肥沃的土地,用于榴莲种植。从未从事过农业的他,每天都跟着重金聘请的技术专家学习种植知识。

这期间,尽管他也走过弯路,甚至赔进不少积蓄,但凭借创业者的执著,四年后这里终于被打造成了老挝优质榴莲种植基地。

赵亦军的野心不止于此,前往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地考察后,他又搭建了配套的食品加工厂,以延长产业链提升榴莲的附加值。

像赵亦军这样的种植者还有很多。因为了解中国消费者的口味和需求,熟悉国内市场的运作规律,目前在老挝的榴莲种植户基本以中国人为主。

而据媒体此前报道,老挝政府已同意向中国企业分配12000公顷农业用地,唯一目的就是种植榴莲。

老挝的榴莲热,并非孤例。

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大量肥沃且廉价的土地、以及数量众多的年轻劳动力,让不少投资者瞄准了东南亚的榴莲产业。

来自安徽省的90后小伙程勐,早年在中资驻泰国的机构里上班,领着一份优渥的薪水。

但当他决定辞职跟着父亲一起种榴莲时,父母很不理解:“我们风餐露宿种榴莲,就是为了让你读大学找个稳定工作,不再受这份罪。现在你要种榴莲,我们的苦不是白吃了?”

程勐却觉得:“因为我感觉我喜欢榴莲,可能性格上我也有点偏执,我喜欢将一些事情做得很极致,在我看来这是一种享受。”

接手榴莲园后,程勐全身心投入其中。每天清晨,他跟随老师傅们学习种植技术,从灌溉、施肥、除虫到采摘、加工,不敢错过任何一个环节。

有时候忙得没时间吃午饭,他就直接用榴莲充饥。而正是这场身体力行的实践,让程勐发现了榴莲传统种植的短板——选果。

即使常年种植榴莲的果农,也对选果这事表示头疼。因为外形、体格、重量相似的榴莲,其果肉数量的多寡、口感差别极大。因此,有人将开榴莲玩出了开盲盒的效果。

于是,程勐决定对这件事发起一场技术性颠覆。

02

用AI种榴莲,还加入了大模型

数千年来,榴莲的采摘基本依靠人工经验和肉眼,进行生熟果的甄别工作:榴莲顶部裂开说明成熟;反之,说明榴莲还未成熟。

不过,榴莲是否开裂与果肉的生熟并没有必然关系。未开裂的榴莲未必没有成熟,开裂的榴莲虽然成熟,但果肉容易引来蚊虫鼠蚁,极易沾染细菌。

依靠人工决定榴莲的成熟度,错误率大约是3%,而这已经是行业最好的成绩了。

可在程勐看来,即便是一批里出现1个坏果,在网络的推波助澜下,也会对自家的口碑造成毁灭性打击。

人工智能的出现,让程勐找到了解锁选果的新方法。

凭借大学期间掌握的智能专业知识,历经几个月的摸索后,程勐将收集的榴莲数据信息进行归纳分析,形成了一套榴莲验收标准。

在声波、红外线扫描等科技手段的加持下,程勐研发的这套智能软件,可以绘制出榴莲内部果肉的画像,让消费者清晰看到其内部果肉的分布和形状。

此外,这套软件在对榴莲的生熟度进行分析后,还会细分到该颗果子是适合通过陆运、海运还是空运,从而告知商家如何把握催熟时间,以保证送达消费者手里的榴莲都能保持一致的新鲜度。

更令人惊叹的是,智能选果轻松实现了人工所达不到的极限,人工3天才能完成的工作工序,在智能化操作下,只需要2小时就可以完成。

“在引入现代化流水线作业和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和设备以后,榴莲从进厂到出厂仅用2个小时。人工智能对传统农业的生产加工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程勐坦言。

如今的程勐,在泰国经营着90万平方米榴莲果园,依托其创建的智慧工厂,他也成为全球智能化程度最高、规模最大的“榴莲大王”。

除了程勐的工厂外,一些大公司也应用上了AI来选榴莲果。

泰国正大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华人跨国公司之一,其一项业务就是经营榴莲种植出口。为了优化传统的判别榴莲成熟度的方式并统一出口的质量标准,近年来正大集团也与华为云等科技公司合作,研发了检测榴莲成熟度设备。通过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和华为云的AI技术,果农能得到每一枚榴莲在不同波长的红外光谱照射下的采集数据,并在1-2秒内得到榴莲成熟度百分比数据。在不破坏果肉的前提下,果农能够更加快速、准确地识别榴莲成熟度和质量水平,从而实现高效的分类。

在这过程中,近两年还用上了AI大模型。比如,结合华为云盘古预训练Graph大模型,泰国正大集团实现了榴莲DM结构化数据的智能分析,将榴莲成熟度的预测精度从50%提升至91%,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榴莲的选果检测、质保难题。

当越来越多年轻人走向传统行业,当AI、大模型等前沿科技逐步进入落后的产业,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各行各业的变革已经悄然开始。

参考资料:

[1]《渴望暴富的年轻人,涌入东南亚种榴莲》 新周刊

[2]《中国人的“榴莲自由”,真的要来了?》 三联生活周刊

[3]《中国人,为什么一下突然爱上吃“臭烘烘”的榴莲?》正解局

[4]《中国“吃货”对榴莲的渴望,真切改变着东南亚人的生活》 新民晚报

[5]《去东南亚种榴莲,风险与机遇并存》水果信息中心

[6]《筑梦一带一路:在泰国种榴莲,他说创业就要像猫,得有9条命!》 CCTV华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