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子星球(ID:TMTweb) 作者:胥植 编辑:王潘
继外卖之后,京东再次出击,这一次将战火烧到了网约车赛道。
2月18日,京东APP内上线了“国内打车服务”,但并未建立单独入口,用户需要在主页搜索“打车”,页面才会出现“国内打车服务”选项,点击后会进入名为“易企出行”的第三方小程序。在小程序内,用户可选择实时、预约、接机三类服务,车型覆盖普通、舒适、商务、豪华四个档次,目前已经接入了T3、曹操、首汽、飞嘀等网约车平台。
或许是短期关注与流量过多,2月19日上午,京东打车服务入口已经关闭。对此,易企出行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核实到原因是内部调整,可能需要暂停一段时间,后续上线时间还没有具体通知。
据官方信息显示,易企出行所属主体为上海途径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一款结合了车联网技术的用车协作与移动管车SaaS平台,融合了企业微信、钉钉、微信等主流移动办公OA系统,通过软件+硬件的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全面的用车管理解决方案。
2月18日,光子星球查看了其打车价格,相较于滴滴,同样的路线和距离,京东的普通车型价格与滴滴特惠快车等特价车型价格相当,但低于滴滴快车;而六座商务和豪华车型价格,京东价格也比滴滴略占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京东打车也是继抖音接入高德开通打车服务后,第二个综合性服务平台接供国内打车服务。对此消息,京东方面回应称,京东APP在2022年接入了一家第三方的打车服务,暂无推广计划。
从去年的即时零售,到如今的外卖、团购到店,再到打车,京东近期接连祭出大招,四处为战,其背后是日渐加深的流量焦虑——刘强东不希望用户每年只打开几次京东。在去年重点落子的内容生态战略并未取得显著效果的情况下,借助“衣食住行”等本地生活服务来提升APP的打开频次,进而建立起生态协同能力,已成为京东为数不多的底牌之一。
01
电商承压,京东被迫“塔外作战”
3C是京东的压舱石,也造就了天然的短板。相对较高的单价,决定了其购买频次远低于百货小商品,用户的购买行为也基本集中在每年的618和双11两个大促节点。相比之下,美团的外卖、单车、团购等服务,均是高频使用场景。
事实上早在2018年,京东就通过旗下物流子公司注册了“网络预约出租车经营”业务,经营范围覆盖货运和客运,这是京东首次传出布局网约车赛道。
而外卖业务最早也可以追溯到2022年6月,当时有媒体曾报道,京东将试点餐饮外卖业务,餐饮商家会入驻京东到家APP,配送则由达达负责。时任京东零售首席执行官的辛利军表示,京东确实在研究进军外卖领域的可能性。
几年前就已准备试水的业务,到近期才开始密集上马,大概率不是京东已在外卖和网约车赛道做好了充足准备,而是主营业务面临不小挑战,迫不得已开启新战线。
近年来面对拼多多和抖音电商的冲击,京东的主营电商业务承压,已经跌至行业“老四”。前几日,根据字节跳动电商业务负责人康泽宇在全员会议上透露,2024年抖音电商GMV达到约3.5万亿元,取代京东成为行业第三,前两名依然是淘天集团与拼多多,分别为约8万亿和5.2万亿。
而京东2024年GMV据第三方测算约为3万亿,其传统的“货架+物流”优势正被后来者赶上。在用户时间碎片化的大环境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吸引了大量用户的注意力,京东的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被分流。
财报显示,京东2024年第三季度营收同比增幅为5.1%,低于同期电商行业整体增速,拼多多同比增幅高达44%,而抖音电商虽然没有公开的确切数据,但据相关报道,2024年9月抖音电商销售额增速约为20%,依旧远高于京东。
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面临被“偷家”困境的京东,也只能选择主动出击,以抢回被分流的用户时间了。
为此,京东接连放出大招。2月19日,“京东黑板报”正式宣布,此举一石激起千层浪,同期京东将逐步为京东外卖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美团也宣布,将逐步为全职及稳定兼职骑手缴纳社保。
尽管根据媒体报道称,京东外卖的社保计划是将130万达达骑手排除在外,另起炉灶新招募骑手,预估的覆盖规模并不会太大。而且这与美团明确公布的“全职和稳定兼职骑手”规模无法相比,但此番承诺已显示出京东试图大张旗鼓抢夺心智的决心。
02
京东准备好“多线作战”了吗?
此前京东的本地生活服务业务已经覆盖到多个领域,最典型的代表是京东到家,通过与众多线下商超、便利店、药店合作,提供即时配送服务。此外还有家政、养车、生活缴费以及酒旅、景区门票等业务。
如今再次切入外卖和网约车赛道,京东面临的挑战,可能比想象中更严峻。
尽管京东外卖选择了以“免佣”这一杀手锏入局,同时聚焦“品质堂食餐饮商家”,试图以品质和服务来形成差异化竞争,但不可否认的是,相比在这一赛道深耕多年的美团和饿了么,京东在各方面都还有不小差距。
尤其是在运力方面,有三方机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美团配送月活骑手数超500万,饿了么蜂鸟月活骑手数超200万,达达秒送月活骑手数则为100万出头。国信证券曾有过调研,在履约时效上,美团闪购为30分钟,饿了么新零售为30-60分钟,京东到家和抖音小时达均在60分钟。
同时外卖行业高度依赖补贴,在这一点上,滴滴已经有过前车之鉴。2018年,滴滴外卖上线首日宣布达成33.4万单,次月就暴跌超过50%。据雷锋网报道,京东秒送餐饮外卖单量曾达到单日40万峰值,但在今年1月降低补贴后,这一数据就迅速下滑到2万单。
即便京东的3C、医药等标品配送的履约体系已经相当成熟,但餐饮外卖的链条更为复杂,需求也更为分散,京东过往在电商领域建立起的物流供应链优势很难复用。
网约车领域的挑战则更为艰巨。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网约车市场规模约为3606亿元,同比增长10.51%,分析师预测2024年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至3864亿元。基于市场增长潜力和拓展本地化业务需求,众多巨头纷纷开始以各种方式入场。
抖音在今年正式上线了打车服务,只是并未直接下场,通过与高德平台的打通,为出行服务商提供了一个聚合入口。美团打车依托其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的用户基础和流量优势,已在全国100多个城市开通了服务。此外微信也同样通过与第三方打车平台合作,在微信平台上为用户提供了打车入口。
京东尽管在2018年就有所准备,但几年来仍未见到实质进展,原因或在于京东核心业务聚焦在电商和物流,与网约车协同性较低。尽管京东拥有庞大的车辆和司机资源,但主要在于货运而非客运。
乐观的预测是,如果京东下场进军打车,或许将在网约车上延续外卖的策略,采用低抽佣甚至免佣的方式入场,结合当下普遍在25%-30%的平台抽佣率,这对于司机群体来说将有一定的诱惑;同时京东也可能强化司机权益保障,例如像外卖一样为其提供社保,这也让长时间跑车的司机不必再担心生病、工伤等烦恼。
但更残酷的现实是,网约车行业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正越来越突出。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2020年10月底,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254.5万本。到了2024年3月底,这一数字已上升到679.1万本,即供给侧的增长,远远超过市场需求的增长量。
此外网约车行业的新入局者,在抢到足够市场份额之前,仍旧无法避免烧钱补贴。新业务面临资源分散、竞争壁垒、用户习惯等多重挑战,注定是前期重投入、回报周期漫长的一门生意,在核心业务还需大量持续投入的基础上,京东有多大多久的决心来做这件事,还是个未知数。
03
一场流量争夺战
有业界观点认为,京东布局一系列本地化生活服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向电商“反向导流”,即通过高频的生活服务弥补低频的电商流量。
对京东来说,电商是主营业务,外卖、打车等同城业务是副业,很难说用刚起步的同城业务,去反哺原有的电商业务。前期一定是主站先为新业务导流,但京东主站流量本就稀缺,如果新业务无法承接好电商流量,可能会稀释原本主业务。
因此如同前文提到的,京东在本地生活服务业务领域的“多点开花”,可能并非是单独瞄上了某一市场,也没想过从中赚钱,其目的就是单纯拓宽App使用场景,提升用户粘性,重新夺回被内容平台抢走的时长和被本地生活平台抢走的注意力。
金沙江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啸虎多年前曾在演讲中提到:“一个App能够让用户每周用一次,是比较安全的频率,比如打车、外卖、洗车这些频次就足够高,其他则很少能做到。”
事实上京东早已入手进行了布局,光子星球曾在《京东没有“书”》一文中有过分析,去年3月,刘强东就将内容生态、开放生态、即时零售定为“三大必赢之战”,此后京东陆续在图文、短视频、直播等方面构建内容生态,抖音与小红书皆是其学习对象。
从当下来看,内容生态对于京东的助力有限,本地生活服务赶着提上议程正是对这一战略的另一种补足。
不过目前来看,外卖行业不是流量逻辑,无论京东还是抖音,进入这一行业后都陷入了“停掉补贴单量就掉”的困境。
据雷峰网近日披露,京东秒送餐饮外卖单量在2024年10月达峰值,日单量突破40万单。不过在2025年1月降低补贴之后,京东餐饮外卖日单量回落到2万单,仅为高峰期的5%。
另据前京东相关业务人士透露,京东外卖在主站获得一级入口后也仅有200万左右的日活,从日活数量来看不足饿了么的1/10。即便京东外卖试图在饿了么、抖音外卖的“抢三”中胜出,也面临一定压力。
虽然外卖和网约车等业务能够拿下多少市场份额并不容乐观,但在京东看来,只要能够提升用户使用App的频率,那么电商的基本盘就依然稳固。
当然,基于这些业务来获取用户更多维度的消费数据和喜好,从而提升商品和促销活动的推送精准度,促成更多转化,则是京东隐藏的另一个小心思。例如一个经常打车去羽毛球馆的用户,京东就可以推送球拍、球鞋等强关联商品。
供给分散,即时履约成本高,商家管理周期长且人力成本高昂,尽管本地生活服务本质上是个需要精细化运营,且长期主义的生意,但京东依然还是跨出了这一步,毕竟在多重夹击之下,除了继续出牌,已经没有更多好的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