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四十条资本(ID:DsstCapital) 作者:黎曼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青年女性高发、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中国常见的自免性疾病之一。其中,红斑狼疮肾炎(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最严重的器官并发症之一,也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主要死亡原因。根据灼识咨询,2023年中国SLE患者约为100万人,患者人数趋于稳定,患病率位居世界第二。
近期冲刺北交所上市的“天广实”,便是一家涉及该病创新药研发的明星企业,其针对SLE适应症的核心管线MIL62正处于临床II/III期阶段。
天广实专注于发现和开发创新和差异化抗体药物,成立于2003年,驻地北京。一路走来背后有众多机构支持,包括:幂方资本、高特佳、嘉实投资、中金启德基金、醴泽资本、中信证券、国投创合、清池资本、亦庄国投、交银国际、中科院创投、朗玛峰创投、弘信资本、惟精资本、药明生物产业基金、镇江国有投资、联塑资本、泰格医药、贝达药业、绍兴基金、天堂硅谷、汇桥弘甲、越秀金蝉二期、金石翊康、厚扬通驰、贝欣投资、厚扬鲲鹏、康创一号、亦融创、联塑一号、国海景恒、浙商转型、朗玛十五号、知识产权基金、厚纪通腾、国海玉柴等38家机构股东。
01
70后博士从借调员工晋升为掌舵人
和大多数企业的实控人为企业创始人不同,天广实的实控人李峰属于半路杀出来的“程咬金”。
1972年出生的李峰是美国莱斯大博士,获得了美国永久居留权,并拥有超22年的生物制药行业经验,曾在美国担任Genentech研发部主任工程师与Amgen资深科学家等职务。
2008年,当时还是海正药业员工的李峰及技术团队被借调给天广实,承担建设研发平台进行抗体生物药的前期研发工作。
2011年9月起,李峰担任天广实研发总监,而后李峰逐渐入股天广实,2016年时已获得最大控股权,2018年3月后担任天广实董事长一职。自此,李峰就完成了从借调员工到实控人的身份大转变。
掌权后的李峰,开启大刀阔斧的求变之路。
首先是征战资本市场。2016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天广实共进行了数次股权转让,累计融资金额约4.28亿元。
而后,李峰带领公司进行重大资产重组。2022年8月,天广实基于对生物大分子药物产业化的业务战略规划,决定与贝达药业联手打造完善的生物大分子CDMO服务品牌,将负责运营北京生产基地的全资子公司华放天实整合并入赋成生物。
2024年11月,天广实与康源博创联合宣布与辉瑞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致力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创新治疗方案的临床开发,这是辉瑞Ignite计划在中国的首次合作。
在李峰的带领下,天广实已经建立了一系列自有的抗体发现及开发技术平台,包括ADCC增强抗体平台、多特异性抗体平台、抗体发现和优化平台及工艺开发和产业化平台,涵盖了从抗体发现到开发的整个过程。其ADCC增强抗体平台是通过抗体糖基化改造增强NK细胞功能的平台之一,其也是中国为数不多符合GMP制造标准并经过临床验证的抗体糖基化修饰平台。
02
估值超50亿,冲刺北交所
李峰的入主,确实为天广实拉来了密集的外部投资。粗略计算,截至2024年6月末,公司已经有38家机构股东。
2016年5月A轮融资中,天广实获得幂方资本超1亿元人民币的投资。2017年1月,天广实宣布完成2.7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由高特佳领投,跟投方为嘉实投资、幂方资本、亦庄国投、赛盈资本等。
2019年,公司再度完成两次股权融资,投资方包括一创投资、厚纪资本、复琢投资、屹唐华睿、豪石投资、天堂硅谷、贝利创投、浙商创新、润森义信投资、越秀产业基金、国海创新资本、飞歌投资、金石投资、中金资本、中信证券投资、镇江国投创投等机构。
天广实于2020年完成的C轮融资金额达11.3亿元人民币,由中金启德基金领投,醴泽资本、中信证券投资等联合领投,国投创合、清池资本、亦庄国投、交银国际、中科院创投、朗玛峰创投、弘信资本、惟精资本等投资机构共同参与投资。
2021年,天广实又完成1.31亿元人民币战略投资,投资方包括药明生物产业基金、镇江国有投资、联塑资本、泰格医药。该轮投后估值约50亿元。
2023年8月,公司获得贝达药业1.5亿元战略投资。2024年3月,天广实完成2.18亿元的定增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偿还借款/银行贷款(及利息),认购方为产业升级基金、绍兴基金、李顺来、倪建山。
天广实的IPO路途坎坷。面对监管要求和市场环境变化,天广实一直在灵活调整自身的IPO路线,历经多次转变。
天广实首次尝试上市是在2020年9月,当时公司向上海证券交易所提交了科创板上市申请。但因监管机构对其历次股权转让的核查要求较高,公司及中介机构判断无法在短时间内达到监管要求,因此主动撤回了上市申请。
在撤回科创板申请后,天广实于2021年转而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文件,计划在港交所主板上市,但该申请最终也未能成功。在港股上市未果后,天广实于2023年3月在新三板基础层挂牌,并在同年9月调入创新层。接下来就是2024年11月,公司在北交所上市申请获得了受理。
北交所于2021年11月开市,其中的上市标准四也可以视为专为未盈利的Biotech而设立的,但实际上,北交所排队IPO的医药企业并不多。值得一提的是,与四年前冲刺科创板IPO时相比,天广实此次IPO的募资规模已大幅缩水,从原先的15.9亿元减少至3.49亿元。
03
共有7条在研管线,还未有产品上市
天广实的管线还是比较多的,共有7条在研管线。
公司核心管线为MIL62。这是天广实自主研发的创新型第三代CD20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已获得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支持,并且有多项适应症已经处于临床三期阶段。MIL62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PMN)已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品种,是中国首款在肾病治疗领域获得该认定的国产药物。
此外,MIL62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还包括难治的滤泡性淋巴瘤(FL)、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基于B细胞清除疗法,MIL62有望在慢性肾病、风湿免疫和神经免疫等自免性疾病领域进一步扩展。
天广实的主要管线还包括MBS303/MSC303和MBS314。前者是一种创新型CD20/CD3双特异性抗体,能够有效缓解CD20阳性B细胞非霍奇金(B-NHL)和免疫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症状。后者是一种针对多发性骨髓瘤的创新型GPRC5D/BCMA/CD3三特异性抗体。另外还有4条其它管线包括MIL86、MIL93、MIL97、MIL98。
要保持大规模的研发投入,公司投入了大量资金。2021年度、2022年度、2023年度及2024年1-6月,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2.19亿元、1.81亿元、1.99亿元及0.97亿元,总计达到6.96亿元。
由于还没有产品上市,所以公司也暂时还未有销售收入。目前,天广实只通过研发服务、技术成果转让、授权许可等产生部分收入。报告期各期,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407万元、1899万元、6388万元及146万元。但这些收入并不足以支撑以上研发开销。而且产品距获批仍需一定时间,预期未来还需较大规模研发投入。
上述报告期内,公司亏损分别为3.18亿元、2.6亿元、2.41亿元及1.31亿元,三年半累计净亏损9.5亿元。截至2024年6月末,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2.75亿元,同期,短期借款为1.39亿元,尚能覆盖。
我们知道一款新药的研发周期通常需要十年左右,研发投入通常数亿至数十亿元,所以天广实的亏损情况放在整个创新药行业来看,也算不上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