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淡马锡,一天落地500亿
2024-06-27 13:45 基金

2北京淡马锡,一天落地500亿

来源:投中网(ID:China-Venture) 作者:杨博宇

一年8支,总规模达1000亿。

“连帝都都卷起来了”。

一位投资人近日向我这么感叹。这源于下面这则消息:北京市政府引导基金再设立4支总规模500亿元的百亿级产业投资基金。分别为:

100亿北京市绿色能源和低碳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机构为北汽产投;

100亿北京市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机构达晨财智;

100亿北京市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机构中关村资本;

200亿北京市先进制造和智能装备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机构基石资本。

来源:启信宝

这是继去年底北京设立人工智能、信息产业、医疗健康、机器人4大产业投资基金后的再次重磅出手。这也意味着北京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共设立了两批8支百亿级产业基金,总规模高达1000亿元。

一年8支,总规模达1000亿

去年年底,北京发布4支百亿级产业基金的消息可谓轰动全国。

当时就有投资人向我说道,北京首善之地、科技文化之都,如果它都卷起来了,那留给其他城市的机会就不太多了。现在看,这位投资人还是保守了。半年时间不到,500亿变为了1000亿,北京支持科创的力度,远比外界想象得更大。

新成立的4支基金,主要投向新能源、商业航天、新材料、先进制造,都是当下热门的投资领域。管理机构既有CVC北汽产投,又有老牌人民币基金达晨和基石资本,还包括北京本地国资中关村资本,如果再算上第一批中的美元机构,北京市政府引导基金在选择GP上保持着开放与多元化的态度。

但同时,一支基金规模高达100亿极为罕见。这与合肥、深圳等地,设立“基金丛林”的模式大不相同。一位国资机构投资人就向我评价道,北京更愿意选择一家GP管理一支巨无霸的基金来投资。这体现了北京对科创投资力度,“更愿意直接下场”“集中力量办大事”。

如果我们按照平均单个项目投资1亿的标准进行估算,那么未来北京100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将投资约1000家科创企业,这无疑将对北京乃至全国的创投生态带来深刻影响。

而且如此快速地推出第二批500亿的产业投资基金,还说明一点:第一批4支基金已经取得了不小进展。这让北京更加笃定,要继续推动这一模式来扶持和培育科创企业。

来回顾一下去年的故事。去年底,北京设立了:

100亿的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由京西创业管理;

100亿的北京信息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由君联资本管理;

100亿的北京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由启明创投管理;

200亿的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由康桥资本管理。

据《北京日报》报道,截至今年一季度末,4只市级政府投资基金已投资决策43个项目,其中36个项目已实际投出资金35.6亿元。这意味着在3个月时间里,每支基金平均出手了10个项目,这个速度在当下的投资环境中可不算慢。

而且从公开信息看,4支基金既投中后期项目,也投早期公司,覆盖阶段广。比如人工智能产业基金,在6月投资了百度旗下的AI芯片公司昆仑芯C轮,这家公司在2021年首轮融资时,估值就已经高达130亿元。而在同月,还投资了2023年初成立的AI大模型公司生数科技的pre-A轮融资。

类似的情况在其他三支基金中也很常见。比如信息产业投资基金既投资了硒钼科技的天使轮,又注资了工业网络安全公司“天地和兴”的E轮融资。这当然也是手上的充足弹药决定的,能够在投资阶段的选择上更具灵活性。

可见,北京的产业投资模式极具地域特色。这一模式未来将创造多大价值,又将如何影响全国创投市场,值得市场持续关注。

“北京淡马锡”

8支产业投资基金的执行事务合伙人之一,均为“北京国管”旗下的“北京京国管置业管理有限公司”,所以有必要介绍一下北京国管的来头。

北京国管的全称是北京国有资本运营管理有限公司,2008年12月由北京市政府出资设立,注册资本500亿元,以国有资本运营和股权管理为重点,以国有资本证券化和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市属重点骨干企业。

在北京国管的介绍中,有这么一句话非常重要,“以市场化方式进行资本运作,推动国有资本有序进退,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从体量来看,北京国管无疑是个庞然大物。截至2022年末,北京国管合并报表总资产3.43 万亿元,净资产1.24万亿元,实现利润316.52亿元;不含划入企业,北京国管资产总额2331.11亿元,净资产1202.12亿元。

北京国管划入市属企业集团共计13家,包括京能集团、首发集团、首钢集团、京城机电、北京电控、一轻控股、首开集团、北汽集团、同仁堂集团、祥龙公司、首农食品集团、北辰实业、北京金隅等。

此外,北京国管直接持有京东方、华润医药、北京汽车、福田汽车、京粮控股、金隅集团、北京城乡、京能清洁能源、王府井、中国电信、建工修复、冀东水泥等多家境内外上市公司股权。

除了受托管理北京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外,还包括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基金、京国瑞国企改革发展基金、京国益基金等重大基金,出资参与组建北京科技创新基金。与凯雷、摩根大通、高盛等世界顶尖金融机构及中信产业资本等国内知名投资机构进行合作,共同发起设立多只基金,重点投向科技创新、节能环保、医疗健康等战略新兴产业。

简单总结,北京国管规模大、责任重,能力大,是北京调配资源的重要通道和角色,所以你能理解为什么我说上文那句话非常重要,之所以说北京国管是北京的淡马锡,“以市场化方式进行资本运作”是必须的手段,“推动国有资本有序进退”是战略、趋势,“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是目的。

以此来看,两年成立总规模1000亿的8支基金,钱和眼光是瞄准哪些战略新兴产业,北京要往哪里“进”,未来北京的机会在哪里,一目了然。

守则、放权、让利

近两年,各地纷纷上马数百甚至上千亿的产业基金、母基金,随便“蹦”出来一个城市,设立的基金规模就能震惊业界,不过与此同时,地方的实际持续出资和履约能力,也备受参与遴选的管理人关注。

我好奇的是,如果履约能力成了管理人关注的问题,北京又是在什么情况下,给出了这8支基金100亿,乃至200亿元的规模?

这些问题,通过近期与业内人士的交流学习,我得到了部分答案。虽然可能远远不能触及全貌,但却能通过一些细节,一窥首都在投资科技创新方面的决心之大,接受能力之强。

比如去年北京那四支基金中,100亿规模的某支基金,最开始也不是100亿。也不能不叫不是100亿,而是北京一开始只打算出30亿,剩下的70亿由中标机构自行通过市场化方式解决。这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不能说没有一丝希望,基本是毫无可能。

这就不得不夸一夸咱们首都,一是确实还有余力,二是主打一个听劝。当听到中标机构反应的情况后,经过研究,100亿的基金才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百亿产业投资基金。

不过谁都知道权责对等,权利有多大你就得背负多大的责任。所以又产生了新的问题,这100亿如果都是国资,从中标机构的角度考虑,这管理费拿的难道就不烫手吗?

为了解决中标机构,也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顾虑,北京的解决办法也很精准,抓牛鼻子——IC。简单来讲,IC作为有三席,分别是北京中标机构,北京国管,以及财政LP,每一席都有veto(否决权)。这样一来,投资端由专业机构和北京国管共同管理,管理费五五开,既保证了市场化能力,又能在大方向上有所把控,可以说一开始从机制上,北京就已经进行了相当程度的革新了。

有业内朋友总结当下国资参与股权投资市场的“六字真言”,守则、放权、让利,我深以为然,事实上这也是常识,是专业事交给专业人干的另一种表述。

前段时间,“一级市场到底还存不存在”的话题吵得挺凶,核心还是在争论国资属性和市场化投资之间的内在矛盾,不过吵归吵,要经济发展,要科技创新,要招商引资,要投资收益,终归还是得在现有规则下,拿出一套成体系的解决办法。

北京不消说,同样也需要这“四要”,而且在去年就给出了自己的办法。那么这个办法好不好呢?投了哪些项目,上文已有叙述,今年又“设立4支总规模500亿元的百亿级产业投资基金”这件事,又给出了答案,至少在过去一年,从GP和北京国管再到LP,从上到下应该对效果、效率,对四支基金的人和事,应该都是符合预期的。

为什么谈国资,都喜欢聊淡马锡?无非是因为淡马锡是所有主权投资基金中最成功的一个,而淡马锡成功的前提是,组建起了政府、平台、企业的三层架构,不仅层次分明、权责清晰,且效率极高。政府通过平台,调配国资在各种不同属性资产中的股权、债权,通过资本的高效流动,一是实现保值增值,二是或潜移默化、或雷厉风行实现产业机构的优化、调整。

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得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调配资源。所以淡马锡的钱虽然是国字头,运作是非常市场化的。而你看北京这两年8支共1000亿规模的基金,前面也说了,管理人非常开放和多元化,这是实现市场化的基础。

去年的人工智能、信息产业、医药健康,找的都是市面上堪称翘楚的美元或双币管理人,今年新能源、航天、新能源、新材料,找的都是深耕本土多年的CVC和人民币基金。而北京国管同样作为管理人,既能把握大方向,还能跟市场化机构一起成长。

就拿落地昌平的那支200亿医疗基金来说,管理人是康桥资本,这家机构的背景、策略、管理能力等,此前投中网有文章详述,我只想说,作为一家总部在新加坡,并且管理规模绝大多数都是美元的PE机构,单笔200亿元、首期100亿元出资的背后,你能想到北京的决心和魄力到底有多大。